時移勢易,現今球壇柱躉中鋒的plan B化 | 聞西

很多人說: 「現代足球出不了好的柱躉中鋒」,其實只是說了事實的一部份。

假設比亞荷夫、賀巴殊、真高拿和昆尼,是你陣中的前鋒選擇,你會發現:
1. 球隊不但賠上反擊的速率
2. 還少了前場迫搶(不只是防守、也是製造進攻的開端);
3. 也少了前場換位拉扯對方防線的套路。

中鋒站在禁區內的12碼點等待機會,目標明顯,如果對方的幾名中堅也是近2米高的巨人,其實整個進攻套路已經很被動。

像上述幾位以往被認為是「好」的柱躉中鋒,換了在這世代,根本就滿足不了各教練繁複的戰術思維。所以,現代足球不是「沒有好的站樁型中鋒」,而是站樁型中鋒在現代足球已經更切底地plan B化。也有好的柱躉型中鋒,但很多時他們的角色便是在豪門球隊保証前場有條件變換進攻套路。當然也有些高大中鋒,能打反擊、能作迫搶、有速度、能作小組配合、也有一定入球觸覺的。如迪亞高-哥斯達、哈利-簡尼和莫拉達這三、四位。但球迷不難發現具備以上條件的高大中鋒來來去去也只有幾位。

這當然與生理有關。高大球員重心普遍高,相對不靈活;不斷的重量訓練令球員身重,也會影響其速度。能打破這定律的當然也會比較少。

不能不承認,現代足球講求速率(pace)、流動性(mobility)和效率(efficiency)。這些條件差不多已經是強隊球員必要有的元素;而單單提供頭槌的球員,卻令球隊在其他幾方面有所落差的,便慢慢被邊緣化。

其實不難發現迪亞高-哥斯達、哈利-簡尼和莫拉達這幾位中鋒後,世界球壇也不多製造出優質的高大中鋒了。年輕的前鋒射手,達到高水平的如捷西斯(Gabriel Jesus)、麥巴比(Mbappe)、添姆雲拿(Timo Werner) 和伊卡迪(Mauro Icardi)等,大家也發現已非以往傳統站樁型的柱躉。

當然戰術的演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強隊都為了控球權、主導權和場面而採用高位防守,這也令前場的組織和每一個攻門要做得更有心思。如果靠傳中球為主導,隊方將有更多機會打反擊,而高位防守,以控球為主導的球隊將更吃虧。

英國Four Four Two足球雜誌指出,去季20隊傳中球的前10名,其實傳中球的成功率並不高。即使修咸頓、曼聯、水晶宮和史雲斯是聯賽使用最多傳中球戰術,他們四隊合共的傳中球成功率平均也不高於20%。當然,以上四隊並非是以高位防守為主的球隊,否則每個攻勢便會有四個機會給對方打快速反擊。

製造出一個成功的傳中球固然難。而在對方禁區內的頭球成功率,也遠低於球員在禁區內成功起腳,也是教練的另一個考慮。像今季哥迪奧拿的曼城,單單是入球轉化率都高達23.5%,這也是冠絕英超

現在球壇越來越少強隊以傳中球為主導,效率是一個頗為重要的原因。當然如前場欠缺了速率和流動性,也影響了迫搶、反擊和分散進攻點的套路。

站樁式中鋒又是否沒有生存的空間? 非也。相信強隊的後備席也會需要有一個這樣的中鋒。如阿仙奴的基奧特、熱刺的洛蘭迪或德國國家隊的馬里奧-高美斯。一些像巴塞、曼城、拜仁、利物浦和PSG這些勁旅,後備席到現時卻無柱躉中鋒作替補。而在一些不太講求控球權、主導權和場面的球隊,由於這些球隊普遍中場中路創造力球員欠奉、控球能力也較弱,也會多靠傳中和高空球去製造攻門。外人看是否單調和低效又是另一回事。

相信任何教練和球探也不能否定身體質素的重要性。高中鋒如果只能提供身體質素,如果因為先天的條件未能在進攻上提高迫搶、速度、突破、反擊和換位等元素……權衡下,相信球迷們也會漸漸明白為何多位柱躉中鋒近年多會成為各名教練後備「撳掣」的棋子。

相信數年前,不少球迷會質疑路維的國家隊為何總不願意帶上前德甲神射手的傑斯寧(Stefan Kiessling),哥迪奧拿為何不用伊巴謙莫域,現在也是愛用阿古路或捷西斯),施蒙尼、高普和森派奧利為何都不用柱躉中鋒等。

現在幾年過後,質疑過他們的,現在應該開始會明白箇中的理由。但後備席又是否值得有一個這類型的中鋒作「撳掣「的棋子? 如上面提到,巴塞、曼城、拜仁、利物浦和PSG都沒有這角色,但市場上能否持續出產這類型的中鋒又是另一考慮。

傳統柱躉型中鋒的大範圍plan B化,其實也令到這位置或角色的球員苦無出頭天。而從近年球壇所見,影響的也不只是球會,連國家隊也有影響。當柱躉型中鋒在各球會大範圍plan B化,國家隊的教練也只有在球會的後備席挑選他們的plan B了。當然像巴西和阿根廷,高中鋒也不會是國家隊腹稿的重中之重。骨牌式的效應,也令到傳統中鋒的斷層在所難免。

其實筆者還是非常懷念以往比亞賀夫類型的傳統柱躉的,但這類型的中鋒在現今球壇漸漸被強隊邊緣化…….只能說「明白原因,但感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