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彝士運河危機與足球:威爾斯上次入八強 要感謝比利時讓路? | 運動公社
威爾斯晉身今屆歐洲國家盃八強,保持了他們逢躋身大賽決賽週必定闖進八強的紀錄。不過,其實威爾斯在今年之前只曾試過一次在國際大賽亮相,而且當年他們是在一個極幸運的情況下才能在1958年瑞典世界盃決賽週出現。
當年的外圍賽,威爾斯和東德及捷克斯洛伐克同組。威爾斯的戰績是兩勝兩負,僅得小組第二。小組出線權歸捷克斯洛伐克所有。同時在亞洲/非洲區外圍賽中,以色列因為對手相繼退出而獲得出線資格。由於國際足協不願讓一場外圍賽都沒有參加的以色列就這樣出線決賽週,便決定在其他洲份中尋找一支未能出線的球隊和以色列作附加賽。
有關以色列的附加賽對手是如何產生,起碼有三個不同的說法。一個說法是,只有歐洲區外圍賽分組次名的球隊有機會同以色列爭決賽週入場券,而先被抽出來的是比利時。但比利時不願參賽,於是機會就給予威爾斯。另一個說法則是,比利時放棄後,應由烏拉圭補上。但烏拉圭也不願意參賽,所以才輪到威爾斯。而根據今年出版,一本由Paul Peters所著,叫《The Road to 1958》的一本書則提供了一個比較詳盡且可信的說法。Paul Peters指,國際足協是在1957年11月18日宣布會為以色列尋找對手,而相關的抽籤則在同年12月15日舉行。但在抽籤前,比利時、烏拉圭、哥斯達黎加、玻利維亞和秘魯都放棄了進行附加賽的權利。換言之,所有有資格被抽中的非歐洲球隊都已退出,而比利時是唯一放棄權利的歐洲球隊。無論是哪一個說法都提到比利時不願參加附加賽這決定。Paul Peters亦就比利時的決定做了解釋。
原來以色列的對手悉數退出,主要是1956年底爆發的蘇彝士運河危機。而且以色列在外圍賽接二連三遇上非西方陣營,而且人口以伊斯蘭信徒為大多數的國家。到底甚麼是蘇彝士運河危機呢?簡單來說,就是指當年埃及政府將蘇彝士運河(原本英資擁有該運河逾四成的利益)國有化。此舉觸發英國、法國和以色列聯手入侵埃及。以色列在世界盃外圍賽首圈的對手是土耳其。本身是北約成員國的土耳其拒絕參賽後,以色列自動晉級遇上在上一輪淘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尼。由於時局因素,印尼要求賽事在中立場舉行。國際足協不允後,印尼退出。以色列下一個對手是埃及和蘇丹之間的勝方。埃及知道如擊敗蘇丹後要面對以色列,所以退出。但蘇丹政府本身亦拒絕承認以色列國,於是以色列就一路不戰而勝。
Paul Peters指出,比利時雖然不滿英法在蘇彝士運河危機的做法,但總體上還是支持兩國在中東的立場,而且支持以色列國。比利時足總拒戰,因此可被理解為比利時對以色列的聲援。
最後國際足協用雷米金盃抽出了威爾斯作為以色列的對手。威爾斯作客特拉維夫先勝二比零,回到主場再勝二比零晉級決賽週。威爾斯主場一戰的比賽日期是1958年2月5日。曼聯球迷可能即時想起,翌日就是慕尼黑空難的日子。當年威爾斯的主教練Jimmy Murphy本身是曼聯的助理領隊。當時Jimmy Murphy獲曼聯領隊畢士比批准不用隨隊到南斯拉夫,讓他可以為國效力。這也令到Jimmy Murphy避過了慕尼黑空難,並在慘劇後短暫代理曼聯領隊一職。
在世界盃決賽週,威爾斯被編到與主辦國瑞典,匈牙利和墨西哥一組。擁有名將John Charles壓陣的威爾斯三戰皆和,要與戰績是一勝一和一負的匈牙利踢附加賽爭奪八強資格。結果威爾斯以二比一反勝晉級八強。威爾斯在八強的對手是巴西。下半場中段,一名叫比利十七歲少年射入全場唯一一個入球,終結了威爾斯的世界盃之旅。
順帶一提,以色列國家隊被威爾斯淘汰後,下一個任務就是1958年5月展開的東京亞運會。以色列在亞運會八強被香港華將組成的中華民國以二比零的比分淘汰出局。
文: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