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球員代表中華民國的由來 | 香港足球史學會
雖然「《一岱偉大鍾鋒 締造光輝歲月》足球展覽」的主辦單位,似乎刻意迴避了張子岱與黃文偉國際賽代表問題,但其實大多數球迷都知道這兩位名宿是中華民國國腳。不過,不少傳媒朋友及球迷都好奇,為何這些昔日香港球壇名將,當年會代表中華民國參加國際賽呢?
香港球員代表中華民國參加國際賽,可以追溯至1913年第一屆遠東運動會,當年由於中國內地足球發展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全國足球水準以香港最高。南華剛於1911年代表華南地區,贏得第一屆全國運動會足球比賽冠軍,故此國民政府便決定以香港球員為骨幹,輔以來自廣州南武公學的丘紀祥、許民輝,以及清華學堂學生關頌聲參賽。
其後、第二、第四、第六、第七、第八屆都以全香港球員參賽,而第三屆補選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生馮建雄,第五屆有上海復旦大學的鋒將吳炎章。到了第九屆則是香港與上海聯隊,第十屆更是網羅香港、上海與廣州三地精英組成出戰。所以,中華民國能夠連贏九屆遠東運動會足球比賽冠軍,香港球員可說是佔了九成功勞。
1936年柏林奧運,中華民國首次取得足球比賽參賽資格,22名參賽球員之中,有17人是來自香港的南華與中華兩支球隊,其餘陳鎮和、梁樹棠、孫錦順三人來自上海,還有兩名新加坡華僑蔡文禮、張顯元。
二次大戰之前,香港和其他仍然是殖民地的東南亞地區一樣,都未有參加國際賽觀念,華人球員都是代表中華民國參加國際賽。香港隊在戰前只是參加埠際賽,包括:滬港、津港、港菲、港越等。到了戰後初期,1948年倫敦奧運足球賽,中華民國仍然是以香港球員為主力。
儘管亞洲足協於1954年成立之後,作為創始會員之一的香港於1956年主辦首屆亞洲盃足球賽,香港代表隊也開始亮相國際賽場。然而當時的香港著名球星,仍然是以代表中華民國為首選,較次一皮的球員才會選擇香港隊,令香港代表隊變相成為香港B隊,李育德、何祥友、高寶強是少數代表香港隊的一線球星。
以香港球員為主力的中華民國足球隊,在亞洲球壇戰績彪炳,1954年馬尼拉亞運足球決賽,以5比2大勝南韓,首次奪得金牌。1958年東京亞運足球決賽,雖然有林尚義領紅牌被趕出場,但在10人應戰下,仍能加時以3比2力克南韓,成功衛冕金牌,而且兩屆賽事都是以全勝姿態稱王。
到了1960年羅馬奧運足球賽,中華民國第三次取得參賽資格,張子岱與黃文偉是當年兩顆球壇新星。不過,張子岱加盟了英格蘭甲組職業球會黑池,由於奧運足球賽當年仍只限業餘球員參加,故此喪失了參賽資格,相反仍未滿17的黃文偉,則獲選入中華民國大軍。中華民國在羅馬奧運足球賽抽得下下籤,與主辦國意大利、巴西與英國三支勁旅同組,首場比賽以1比4不敵意大利,次仗更以0比5大敗給巴西,最後一場分組賽對英國,黃文偉獲派正選上陣,使他以16歲零11個月,成為歷來第二年輕的中華民國國腳。最年輕國腳紀錄是1927年的曹桂成,以16歲零3個月,於第八屆遠東運動會上陣,紀錄至今保持了九十年仍未被打破。
張子岱於1962年回流香港之後,為中華民國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包括1963年與1966年兩度贏得默迪卡盃冠軍,1967年在台北舉行的亞洲盃中區預賽,張子岱更以隊長身份,帶領球隊擊敗勁敵南韓,取得決賽週出線權。
香港代表中華民國參加國際賽,到了1971年,由於中華民國喪失聯合國代表資格,一度被迫退出亞洲足協,改為加入大洋洲足協,加上香港與台北當局達成協議,不再在香港徵召球員,香港球員代表中華民國參加國際賽,才宣告從此劃上句號。
文:賴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