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聯決賽】十年涅槃:足球及財經角度看英超如何回歸「第一聯賽」| 靴室笑談社

今年的歐洲賽場上,英超球隊展現出了久違的統治力——利物浦、熱刺會師歐聯決賽,車路士、阿仙奴會師歐霸盃決賽,讓人不禁感慨彷彿回到了十年前那個英超盛世。上一次在歐聯決賽出現英超內戰,還是在2008年的莫斯科,曼聯和車路士上演了一場巔峰對決。而從2007年開始的三季,英超球隊都在四強中佔據三席,那是可以說英超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聯賽。

​然而,從2009年開始的十年間,英超迅速丟掉了「第一聯賽」的光環,在歐聯賽場上被西甲和德甲牢牢壓制,直到今年才迎來新一輪整體的復蘇。本文試圖從管理和收入的角度,回顧和梳理這十多年來英超的崛起,衰落和復蘇,看看海外市場和商業開發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一支球隊,甚至是一個聯賽的競技水平的。

2007-2009:亞洲紅利

​談到在商業化方面最為成功的足球聯賽,如今人們都會毫不猶豫得想到英超。然而,在世紀之交,這個頭銜跟英超還沒有多大的聯繫。彼時的意甲無論是在競技實力還是營收能力上都讓英超望塵莫及,在2002年的德勤世界球會收入榜前10名中,意甲獨佔五席(北方三強+羅馬雙雄),其統治力可見一斑。英超有能力與之抗衡的只有曼聯和利物浦兩支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球隊。

​來到2010年,在德勤球會收入榜的前20名裏,英超已然有7支球隊赫然在列,傳統四強更是全部位列前7名,可以說相比八年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戰績方面,06-07,07-08,08-09三個球季,英超球隊都在歐聯四強中佔據三席,可以說是在當時最具統治力的聯賽。這種變化背後的根本原因,除了意甲受到國內經濟危機和電話門事件的巨大衝擊之外,筆者認為主要在於英超獲得了來自亞洲市場的巨大紅利,這是英超球隊(尤其是傳統四強)在營收上能夠逆襲的決定性因素。


2010年德勤世界球會收入榜

​亞洲的球迷市場有多麼可觀?看看下面這幅圖片便能有一些直觀的印象。亞洲市場的球迷數量幾乎相當於英國本土與歐洲大陸的總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亞洲球迷無論是在消費能力還是忠誠度方面都足以比肩歐洲。對於過往深耕於歐洲的英超豪門來說,在亞洲開疆拓土在理論上意味著收入的成倍增長。


圖片來源:香港《南華早報》,2011

​英超聯賽掌握世紀初發展亞洲市場的黃金時機。作為歐洲五大聯賽中最早設立常規早場比賽(對應亞洲的週末晚上黃金時間)的聯賽,英超在轉播方面便已佔得先機。而彼時又恰逢曼聯與阿仙奴,費格遜、雲加的雙雄爭霸,加上摩連奴到來後迅速崛起的車路士,使得英超聯賽在激烈程度和話題性上首屈一指,也助推了英超在亞洲的影響力的擴張。到了2007年之後,傳統四強憑借著多年積累起來的財政優勢,各自組建起了一套極具競爭力的核心陣容,成就了那幾年的英超盛世。

2009-2014:金融危機和來自西甲的挑戰

​十年前的英超盛世的轉折點出現在2008年底,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由美國資本控股的曼聯和利物浦受影響最大——前者債台高柱,甚至一度接近資不抵債,不得不通過在2009年的夏天賣掉球隊的頭牌C朗拿度來緩解財政壓力。曼聯當時的胸前廣告贊助商:美國AIG保險公司,直接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後宣告破產,曼聯幾乎一夜之間從世界上最富有的球會變得風雨飄搖。而利物浦的情況則更為糟糕,當時的老闆、被球迷罵成為「阿仆與阿街」的希克斯和吉列(Tom Hicks and George Gillett ),本身就是依靠槓桿(leverage)購入了球隊的股份,而當他們自己的資產出現問題的時候,利物浦球會便成為了用以償債的抵押品,一度接近被銀行托管。2009年賣掉沙比阿朗素,2010年賣掉馬斯查蘭奴,以及2011年冬天把托利斯賣給直接競爭對手車路士,都是利物浦那些年為了償還巨額債務的無奈之舉,而這些核心球員的相繼出走也讓利物浦直接退出了聯賽錦標和歐洲賽場的爭奪。

​同樣受到厄運波及的還有阿仙奴。建設酋長球場的投資本來有希望在若干年內還清,然而金融危機打亂了所有的計劃,雲加不得不以每年賣走一個當家球星的方式勉強度日。於是在2011年之後的幾年裏,英超球隊在歐聯賽場上幾乎只有車路士苦苦支撐。

​屋漏偏逢連夜雨,英超球隊看似牢固的亞洲市場,也在那幾年受到了來自西甲的強烈衝擊。由於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亞洲市場相比於歐洲市場具有更大的流動性——具體來說,亞洲球迷的喜好受到競技因素的影響更大。2009年夢三巴塞橫空出世,其革命性的打法和美麗足球的大旗在亞洲廣受歡迎,而皇馬也憑借著銀河戰艦二期的巨大投入在亞洲搶回了不少陣地。恰逢此時西甲聯賽也開始為照顧亞洲的觀眾而設立早場,英超不再是唯一一個能讓亞洲球迷在週末晚間黃金時段收看到的主流聯賽。從2009年到2015年,皇馬和巴塞的轉播收入和商業收入快速提升(要知道不少皇馬和巴塞的贊助商也來自亞洲,比如巴塞目前的胸前廣告商日本樂天株式會社),在營收能力上大步甩開了英超的競爭對手,除了在這段時期同樣在商業開發上獲得巨大成功的曼聯。


2014年德勤球會收入榜:英超六強逐漸被西超拉開距離

2011-2016:大陸化改革的嘗試和挫折

​2009年後,不少英超球隊陷入了「營收減少——球星流失,競技實力下滑——營收進一步減少」的惡性循環。為了在球場上對抗不可一世的巴塞和皇馬,英超豪門的管理層不約而同得嘗試了針對球隊戰術思路的大陸化改革,試圖「師夷長技以制夷」,以控球和壓迫為核心思路重建球隊。

​然而,不少球隊的大陸化改革一開始並不成功。車路士高調聘請「狂人二世」維拿斯保亞斯並買來了夏薩特、馬達和奧斯卡等適應其控球和壓迫打法的球星,卻在半球季後解雇了AVB並且回到了從前立足的防守反擊打法。利物浦在羅渣士的帶領下進行了從英倫442向控球性433的轉型,但羅渣士大殺四方的那套菱形4312戰術其實更多地繼承了賓尼迪斯時期簡單直接的精髓。曼聯請來了曾在拜仁妙手回春的雲高爾,他的控球打法被球迷們批評為「催眠戰術」,兩年後也由於成績沒有達到預期而不歡而散。

​這段時間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莫過於15-16球季的李斯特城奇跡。雲尼亞里的球隊打著最為簡單直接的442防守反擊,力壓一眾在大陸化改革中遭遇挫折的豪門,取得了英超冠軍。英超六強在那個球季幾乎同時遭遇了低谷,也拉開了新一次重建的序幕。

2016-2019:厚積薄發,觸底反彈

​儘管在競技水平上被西甲和德甲壓制,以2014年為轉折點,英超迎來了新一輪的國際市場紅利,悄然扭轉了財政方面相比於「皇巴拜」的頹勢。

​英超官方對於海外轉播權的銷售從來不根據特定的球隊和場次,而是堅持以整個聯賽打包的方式,球隊之間根據排名梯度分配收入,利益均攤。相比之下,西甲和意甲的版權銷售則與球隊和場次緊密掛鈎,這便導致了像巴塞、皇馬、米蘭這樣的球隊拿到了幾十倍於聯賽裏的小球隊的海外轉播收入。乍一看這樣的政策似乎對於英超的豪門頗為不利,然而如果我們仔細看看各支球隊的轉播收入,便能發現不少令人震撼的對比:在2018財年排名英超第10位的紐卡素的轉播收入是1.6億歐元,而意甲排名第四,在海外擁有大量球迷的國際米蘭,轉播收入只有9800萬歐元。整個意甲也只有祖雲達斯、米蘭以及打入歐聯四強的羅馬,能在轉播收入這一項裏超過今季從英超降級的赫德士菲。利物浦和曼城在上個財年的轉播收入都在2.3億歐元左右,而在西甲獨佔海外版權超過三分之一的巴塞隆拿也只有不到2億歐元。

​這種打包銷售的策略能夠最大程度的還原英倫本土的足球文化,而不僅僅是豪門和球星——不少中國球迷都知道紐卡素和新德蘭火爆的「東北打吡」,卻鮮有人瞭解西維爾和皇家貝迪斯之間同樣歷史悠久的「西維爾打吡」。這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北美和非洲——英超聯賽在那裡幾乎是唯一一個被主流電視台全程轉播的聯賽,西甲和德甲的影響力和商業價值則相形見絀。

​在2016-17球季,英超六強迎來了整體的復蘇,幾年前受挫的歐陸化改革終於收到了成效。如今英超六強的主教練除了蘇斯克查之外,全部出身於歐洲大陸的戰術體系:哥迪奧拿、高普、普捷天奴各自形成不同的風格,以締造足以撼動巴塞和皇馬的統治地位的生力軍。如今除了曼城面臨歐聯禁賽的風波之外,其他的英超豪門在營收能力上都呈現出向上的趨勢,雖然這不一定意味著在轉會市場上一擲千金,但這種良性循環在短期內至少可以保持英超球隊在歐洲的競爭力。


2019年德勤球會收入榜:英超整體復蘇

未來:六強格局和鯰魚效應

​在眼下六強爭霸的基本格局下,四個歐聯資格無法滿足所有球隊的需求,而無緣歐聯又意味著巨大的財政損失。於是,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英超球隊通過歐霸(甚至歐聯)來獲得下季的歐聯入場券。同時,一支成熟球隊對榮譽的渴望也需要通過有分量的盃賽得到滿足。這種聯賽內部的競爭飽和彷彿一種鯰魚效應,刺激著英超豪門在歐洲賽場上格外努力。

​在筆者看來,六強的格局在短期內不會被打破——目前還看不出有豪門出現完全掉隊的徵兆。這樣的格局對於英超來說也是頗為積極的,它意味著每個球季的爭四大戰都看點十足,同時六支強隊所共同輻射出的影響力也保證了英超作為一個聯賽的受歡迎程度。因此,這一次的英超盛世,也許會持續的比十年前更久,成績也比十年前更輝煌。當然,英國脫歐之後的英鎊走勢,以及英國國內政治的變數,也許會像十年前的金融危機一樣,成為推到這座大廈的第一張骨牌。

靴室笑談社

致力於提供專業足球戰術分析及球探報告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