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U19歐洲國家盃看英格蘭前景|Nic

英格蘭U19的梯隊,有一班大家以熟能詳的名字:曾為車路士在歐聯青年級別奪冠的幾位成員如中堅湯摩利(Tomori)、翼鋒布朗(Brown)、兩位前鋒蘇蘭基(Solanke)和艾巴咸(Abraham);曾在韋斯咸一隊出任短期正選的「牛津仔」柯斯福特(Oxford);利物浦也為這支U19國家隊提供了羅薜達(Rossiter)和奧祖(Ojo);另外兩位來自北倫敦的中場邁蘭-尼奧斯(Maitland-Niles)和安奴馬(Onomah)也曾分別為阿仙奴及熱刺一隊出過場。

英格蘭U19在四強出局,但除了對荷蘭一仗表現較佳之外,其餘三仗表現並不出色。七個入球中,有三球來自對方的烏龍球,而442的踢法也沒有什麼清晰的套路。一大班具名氣的球員,其實不能反映其真正實力。對於更留意英超的香港球迷來說,當然會更熟識這些英超大會的青訓產品,但球隊展現出來的表現卻不似預期。也許,這也是英格蘭近年在青訓發展,甚至大國腳的寫照。

英格蘭在去年U19歐洲國家盃決賽週不入

去年有哈利簡尼、史東斯、畢蘭特、獲特鮑斯、列蒙、贊堅臣、連加特及恩斯等名將的英格U21,也是在分組賽包尾出局;今年的U17歐洲國家盃,由昔日錫週三名將靴斯(David Hirst)兒子佐治靴斯及天才翼鋒尼爾遜(Reiss Nelson) 帶領的英格蘭U17,在分組賽勉強以次名出缐後,在八強也難逃出局的厄運。英格蘭的青訓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其實球員個別能力和身體條件不俗,像朗尼和韋舒亞,曾經被英格蘭寄予厚望,但發展在樽頸位卻停滯不前,未能有所突破,相信是心態和戰術意識出了問題多於球員的自身能力。

近期一個調查指出,英格蘭在青訓的教練數目遠遜於其他主流的足球強國,小朋友用來踢足球的場地也在比例上也有所不及。歐洲足協認可的A級到最高級別的”Pro”教練牌,全英格蘭總共有1395人獲得這兩種高級別的執教資格;但比起意大利(2281人), 法國(3308人),德國(6934人)和西班牙(15423人),英格蘭在頂級教練的數目是大幅落後,而教練和青年球員的比例出現了問題,也是一個令球員無法及早在戰術意識、紀律和執行性上加強的重要因素。在英格蘭投考歐洲足協A級教練牌,考生需要支付5820英鎊,令人卻步。在德國,A級教練牌考生只需530歐元,而在西班牙則要1200歐元,這也某程度反映英格蘭足總的問題。

戰術上的反思

近十多年,英格蘭無論在青年隊還是大國腳,都希望滲入多點小組打法,加強中場的主導權,因此青訓模式也有所改變。以往英格蘭的傳統落底出波之純正翼鋒越來越少,今夏歐洲國家盃的唯一翼鋒史達寧也非從前那種「底線傳中」型的邊路球員,史度列治客串打翼,效果也是強差人意,而拉蘭拿亦只是一個Playmaker放邊。

此外,傳統的站樁/柱躉式中鋒,全國除了卡路爾外也沒有太多選擇。哈利簡尼更喜歡在禁區邊遊走,左邊推大位起腳更是其絕技;史度列治、韋碧克、貝軒奴、恩斯、華舒福及U19的蘇蘭基,踢法也非中鋒類型,反而更著重場上的多面性和流動性,也反映近年英格蘭培養的前鋒和從前有所改變。種種一切,也某程度是因為英超各大球會用來自歐洲各國的外藉教練,他們對戰術要求的不同,而引申出的結果。

英格蘭處於戰術上的十字路口,是因為現在的問題是球隊到底如何作出取捨。即使踢回從前的高Q大腳、底線傳中,但近年青訓出產的球員類型和從前相比也大有不同……如仿傚從前的一套,近十多年的青訓改革培育出的球員又是否能配合?可惜,如堅持現有一套,看似又有點三不像,因有創造力及擅於用波的中場,在英格蘭也不多。這也是鶴臣在歐洲國家盃最終選擇帶上韋舒亞的原因。

英格蘭未來的發展,情況實在有點尷尬,走了十年多的冤枉路,英格蘭看似要從基層再改革,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換教練,英格蘭近年換了多少個?撫心自問,真的有分別嗎?近年英格蘭成績不濟,球員場內外的態度、足總政策、青訓、傳媒/球迷的吹捧,一切都是禍根。

延伸閱讀
運動公社,〈英格蘭「一路走來 始終唔得」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