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無打吡,齊齊返屋企」–從廣州隊解散看中國金元足球的崛起及沒落

「廣州無打吡,齊齊返屋企」–從廣州隊解散看中國金元足球的崛起及沒落

廣州隊(前稱:廣州恆大)在今年初因未能通過中國足協准入,意味着這支曾經兩奪亞冠,8次捧走中超冠軍嘅昔日嘅班霸面臨解散,連同廣州城(前稱:廣州富力)在2023年3月解散。兩支廣州球隊最終都因為債務問題而退出職業聯賽,同時代表中國金元足球正式走向沒落。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說過:「中國世界盃出線、舉辦世界盃比賽及獲得世界盃冠軍是我的三個願望。」為了響應習近平的足球夢,多間中國企業大灑金錢投資中國足球,當中包括由許家印創辦嘅恆大集團喺2010年以一億元買斷廣州隊全部股權,並於首季大舉投資,買入郜林、鄭智及孫洋等國腳級球員,助球隊取得中甲聯賽冠軍,重返中超。

廣州隊升上中超後,恆大集團繼續加大對球隊的投入,除簽入多名國腳級球員外,亦多次破中國足球轉會紀錄購入外援,當中包括以820萬歐元簽入阿根廷中場干卡,並成功提前4輪獲得中超冠軍。這是廣州隊隊史首次於頂級聯賽封王,亦是首支升班馬在升超首年奪冠的球隊,亦成功晉身亞冠盃。

取得首個中超冠軍後,許家印並無因此滿足,找來2006年帶領意大利捧走世界盃的納比出任主帥。廣州隊於2012年首次出戰亞冠雖然於8強止步,翌年便在決賽憑作客入球優惠擊敗FC首爾,取得2013年亞冠冠軍。廣州隊於亞洲登頂後,吸引馬雲旗下的阿里巴巴斥資人民幣12萬元投資,球隊在2015年再次揚威亞洲。中超方面,廣州隊更於9年內8度封王,當中包括2011-2017年取得7連冠。

然而好景不常,面對疫情及中國房地產市場動盪,廣州隊母公司恆大集團面臨債務危機,導致球隊在2022年使用全華班出戰中超,最後球降班。在中甲經歷兩個賽季後,廣州隊面臨債務問題,包括球員欠薪及母公司恆大集團超過80億欠款,最終不在中國公布的2025賽季職業聯賽淮入名單,球隊最後在今年1月解散。

除廣州隊外,滄州雄獅(前稱:石家庄永昌)亦未過淮入,2020年中超16支球隊中,江蘇蘇寧、廣州恒大、重慶當代、河北華夏幸福、廣州富力、大連人、深圳佳兆業、青島黃海、武漢卓爾和石家庄永昌亦先後退出職業聯賽,現時僅剩餘6支球隊仍然存在,包括北京國安、上海上港、山東泰山、上海申花、河南俱樂部酒祖杜康(前稱:河南建業)和天津津門虎(前稱:天津泰達)。

中國金元足球的崛起,與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密切相關。自2010年起,隨着國內經濟蓬勃發展,許多企業開始尋求更大的品牌曝光和國內外市場影響力,而足球作為一項全球性運動,自然成為投資的重點領域。這其中,恆大集團對廣州隊的收購與巨額投入,開啟了中國足球金元時代的新篇章。

廣州隊在2013年和2015年兩奪亞冠冠軍後,成為中國足球史上第一支多次贏得亞冠的球隊,這成就讓廣州隊成為亞洲足壇的霸主之一。這段時間內,中超的轉播權價格飛漲,球迷人數激增,國際媒體對中超的報導頻率也大幅上升。廣州隊的成功,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外界對中國足球的看法,讓人們認為中國足球正在崛起。

然而,這種榮耀的背後,完全依賴於母公司每年數億元的巨額投入。雖然短期內提升了廣州隊的競爭力,但這種高投入模式並未帶來相應的市場回報。球隊收入幾乎無法覆蓋高昂的運營成本,球員和教練的薪資成為巨大負擔。隨着其他中超球隊也加入金元競爭,這樣的運營模式逐漸暴露出隱患。

金元投資模式將中國足球運營完全綁定於企業的財務狀況,而這種模式極其脆弱,缺乏可持續性。一旦母公司面臨經濟壓力或政策調整,球隊的運營便會陷入困境。同時,金元足球的燒錢競賽使得中超聯賽的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球員薪資和轉會費不斷攀升,造成了整個聯賽的財務壓力。許多球隊為了追求成績,不惜舉債經營,導致財務狀況惡化。一旦母公司無法繼續「輸血」,整個體系便會迅速崩潰。

加上金元足球的發展模式嚴重依賴外援,並未真正提升本土球員的實力。廣州隊在巔峰時期,外援球員的作用舉足輕重,而本土球員多數處於輔助地位,缺乏真正的核心能力。這種模式雖然能帶來短期的成績,但對中國足球整體實力的提升幾乎毫無幫助。

「廣州無打吡,齊齊返屋企」的畫面令人唏噓,然而廣州隊的解散,不僅是金元足球時代的結束,也是對中國足球運營模式的一次反思。過去十年的金元時代,雖然帶來了短暫的成功,但並未解決中國足球的根本問題。當金錢不再能夠維繫聯賽的運營時,金元足球的泡沫便無可避免地破滅。在多年後,人們仍會記得廣州隊的輝煌時刻,但金元足球帶來的教訓,也將深深烙印在中國足球的歷史之中。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