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盃】十二碼的奧妙:談十二碼的本質、訓練、管理、撲救和數據 |論足球

十二碼主宰了多支球隊今屆世界盃的命運。關於十二碼,有幾點想說:

1. 說十二碼是全然靠運氣、沒技術可言,是沒根沒據的道聽途說。足球比賽的本質是流動性高、變化多端、難以估計,而十二碼則是這千變萬化的遊戲中,最標準化(Standardized)、最少差異的一環。現今訓練方法的其中一條金科玉律,是訓練時盡可能複製真實的比賽情況。而足球比賽中,沒有一個比賽情況,在技戰術層面上比十二碼容易複製。同樣道理,因其標準化的特質,十二碼在比賽分析、準備和部署工作上,也最容易獲取relevant、又能左右戰局的資訊。

2. 談到十二碼的訓練,便想起利物浦助教Lijnders在去年出版的書中,有闡述過他們的十二碼訓練計劃,共包含九個步驟:

一、與運動神經科學和數據公司Neuro11合作,制訂一份問卷,以了解每位球員的性格和對十二碼的態度與習慣;
二、根據球員的特質和個性,為他們制定清晰的目標與射法。譬如,射術好、自信心強的球員,便會把目標訂為入球率最高的上角;
三、為每位球員度身訂造一套射十二碼前的Routine,如準備動作、呼吸節奏等;
四、在沒有守門員的情況下反覆練習;
五、讓球員明白準繩度的重要性。訓練中,頭四球是正常的十二碼,緊接的四球,必須先告訴守門員射哪一邊後才可操刀;
六、開始讓球員處理外在壓力,要求他在隊友的注視和騷擾下,並要告訴教練射哪一邊後施射;
七、讓球員增加信心和進一步處理壓力,每次施射前都要確切讓守門員知道射門位置,旁人干擾的程度亦會進一步提升;
八、正式比賽結束後,在現場觀眾未離席和比賽情緒未消退前,馬上安排球員到場上練習;
九、用Neuro11提供的數據,評估球員的進度與表現。如在其中一個章節,Lijnders則有提過,阿諾罰球的準繩度比季初準了30厘米。

安歷基和雲高爾都公開說過,早在年多前便要求球員反覆鍛鍊十二碼。兩人的訓練方法不得而知,但至少,從利物浦一例,我們可粗略理解現今高水平足球中,球隊是如何將數據和心理學等知識融入練習,有系統地訓練十二碼。

3. 運動心理學家Geir Jordet是研究十二碼的專家,他曾提出,當比賽進入互射十二碼階段,加時結束和開始射十二碼之間的那段時間十分重要。教練如何處理那幾分鐘,既是一門學問,也對球員的心理狀態和表現有很大的影響。

Jordet以聯賽盃決賽利物浦對車路士一戰為例,展示高普和杜曹截然不同的處理手法和能力。加時完結後,高普瞬間決定了主射名單和次序,便單獨向五位球員交代了指示,並作鼓勵和擁抱。然後,他叫球員圍在一起,用十五秒作最後訓話和鼓勵。高普完成整個過程,只用了一分四十五秒。

另邊廂,加時完結後的兩分鐘,當高普已完成任務時,杜曹仍未拿定主意,但因時間倉卒,他必須叫球員圍在一起。於是,站在圓圈中央時,他仍拿著紙筆為名單躊躇著(圖一),又要在整隊面前,詢問個別球員有否信心後,才向球隊給予指示。這做法有兩個問題,一、當球員見到連教練都準備不足、驚慌失措的樣子時,對情緒控制和信心必定害多於利;二、在眾目睽睽下問球員有否信心,球員的答覆必會受群體壓力影響。

西班牙對摩洛哥一戰,安歷基的處理手法亦備受爭議。當鏡頭影着西班牙時,發現在圈中央,向球員給予指示和鼓勵的,不是教練安歷基,而是隊長巴斯基斯(圖二)。把主導權轉給球員(Take Ownership),是運動心理學中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讓球員自覺能掌控情況、加強信心。然而,在如此爭分奪秒的高壓處境下,將責任放在一名剛踢完120分鐘和即將主射其中一球十二碼的球員身上,或許不是最恰當的做法。

4. 世界盃歷史以來的十二碼轉化率為75%,但今屆到現在為止是63%;1982年世界盃以來,平均有18%的十二碼被門將擋出,但今屆的撲救率高達30%,為歷史新高。兩項數據,究竟反映著什麼現象呢?明明訓練十二碼的方法日新月異,為何命中率反而會愈來愈低?

雖然世界盃尚未完結,上述數據的樣本數量亦不算多,但已有不少人嘗試解釋此現象,當中有兩個頗具說服力的說法。第一,過往只有約五成的十二碼是射地波,但今屆世界盃就有七成多。數據顯示,多年來,射地波被門將撲出的機會率(24%),比中腰波和高波(12%)高得多。因此,撲救率上升的原因,很可能與射門位置的轉變有關。有人亦提出,今屆有不少球員說過皮球很輕,如英格蘭的查比亞講道:「輕得好像大力一點皮球就會飛走」,而這或多或少會增加了球員射地波的意欲。

第二個說法更耐人尋味。有位分析師John Harrison認為,VAR的出現提升了門將撲十二碼的能力。在VAR的執法下,若果門將過早離開白線,重射的機會很高。因此,自VAR的普及,為了避免這情況出現,門將需重新調整撲十二碼的步法和技術。而時至今日,步法和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下圖顯示了新舊方法之別(圖三)。以前,門將會先踏步向前,然後打橫(Horizontal)飛撲。而現在,門將會在線上立穩重心,然後向斜前方飛撲(Forward Dive)。

傳統方法的弱點,在於一早向前踏步,等同將射門距離由十二碼縮短到約十碼至十碼半。距離短了,雖有些少封窄角度之用(但作用其實不大,因為射門位置在正中間),但就會減少了可作反應的時間(Reaction Time),和增加了因球速太快而撲救不成的機會。此外,垂直打橫飛撲,比起向前方飛撲,皮球撲向側面的機會較大,亦意味著更容易把球擋入網中。

相反,新方法中,門將先在線上踏穩重心,然後向斜前方飛撲。這向前移動的步法,讓門將更易發力,不但令飛撲距離更遠,也增加把球擋向前方的機會。

多年來,門將的撲救率一直維持在相約的水平。但在2018年開始使用VAR後,這兩屆世界盃的撲救率,是歷史以來最高的兩屆。不過,現時為止的數據樣本數量(Sample Size)仍然不多,究竟新的撲救步法是否有利門將,則尚待考究。

5. 互射十二碼階段,射先的一方有利,勝率高達六成,是球壇一直以來的共識。然而,近年最新的研究參考了更完整的數據資料,發現射先的一方勝率其實只有50.8%,即無顯著的優勢,推翻了舊時的說法。

6. 研究發現,球員在操刀前的準備時間愈短,和對球證哨子聲的反應速度愈快,入球率就愈低。簡單而言,很多冷靜、有信心的球員,不論是由中圈走到禁區,到拿起和擺放皮球,再到球證鳴笛後,都會不急不躁、放慢動作,一步一步地調整呼吸、建立節奏、做好準備,然後才踏步施射。

7. 數據顯示,在過往的國家隊賽事,後衛、23歲以上、踢了120分鐘的球員,和剛贏了重要個人獎項的球壇巨星,互射十二碼時宴客的比率較高。而球隊對上一次互射十二碼的勝負,亦對他們隨後的表現有顯著的影響。

參考資料:

John Harrison. 守門員撲救方法的分析 goalkeeper.com/news-and-media/exclusives/post/why-have-we-seen-so-many-penalty-saves-at-the-world-cup

Jordet, G., Hartman, E., Visscher, C., & Lemmink, K. A. (2007). Kicks from the penalty mark in soccer: The roles of stress,skill, and fatigue for kick outcom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5(2), 121–129.

Lijnders, P., Carroll, J., & Klopp Jürgen. (2022). Intensity: Inside Liverpool Fc: Our identity. Reach Sport.

Santos, R. M. (2022).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n first‐mover advantage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Evidence from penalty shootouts.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