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SportsYeah 體嘢

德國足協體育總監Joti Chatzialexiou:德國足球新方向會引導我們成功| Nic

德國足協體育總監Joti Chatzialexiou:德國足球新方向會引導我們成功| Nic

這篇訪問,其實值得一睇,係有關德國足球出現的問題同未來的改革方針。被訪的是德國足協的現任體育總監察斯艾列素(Joti Chatzialexiou)。察斯艾列素在2003年加入德國足協,期間做過幾支德國國家青年隊的行政管理。他曾經跟過前幾任的德國足協技術總監如森馬、杜特、費歷克(現拜仁代教練)和賀巴殊學法。

察斯艾列素於2018年1月1日起擔任德國足協的體育總監,他一直認為德國足球在培訓球員方面要提升才能跟得上現今足球的需要。

德國的U21在對上兩屆U21歐洲國家盃奪得一冠一亞,加上上屆奧運也奪得銀牌……看似問題未算嚴重。但U21以下的梯隊,成績卻不好。

察斯艾列素經過一輪的研究和分析,發現德國足球在培養球員所出現的一些問題:

之前有文章指出:與其說德國球員普遍偏向遲熟,不如說德國的學術制度其實不利大多數的年輕球員太早成長。他們要強制性完成德國的高考(Abitur),高考的成績也要達至合格的分數,否則要不停重考。高考普遍發生在球員18-19歲的時候,之前一定要身兼兩職:早上至下午上學,下午放學後練波,晚上又要做功課。當然有學徒球員可以應付,不過對不少小球員來說這很吃力,也不能像西法英葡等國家的學徒球員般,16-17歲左右便能全心全意放在足球運動上。這相對令德國的球員較「遲熟」。17-19歲的青年隊成績也難以長期保持穩定,像德國U17成員Emrehan Gedikli 便在U17歐洲國家盃外圍賽因學術原因未能參賽。這情況甚少出現在其他足球國家。

事實上,不少學徒球員,都在同時應付高考和足球這痛苦兩年裡應付不來。像Gotze、Timo Werner、Draxler、Tah、Brandt、Havertz 等也只是德國球壇的絕少數。

而察斯艾列素指出,球會負責青訓,因為球員在國家青年隊訓練的時間不多。而球會的訓練模式有更新的需要:察斯艾列素提到球會不要視年輕球員如「縮水版的成年球員」般訓練。太早讓學徒球員在嚴格的戰術筐架中成長,不僅令他們失去足球的樂趣,而且技術特點也未能全面地發展。青訓教練們需要明白這些學徒球員們都是小孩子,需要一套適合他們的訓練方式讓他們成長和對足球感興趣。

這對於一些在青年隊時代已經以成績為先的青訓教練來說尤其重要。

另外,察斯艾列素也表示,現時德國國家青年隊的選人標準,都多着重每個出生年初(一月至五月)的小球員,是因為他們的身體質素會比出生年尾的球員成熟。對於年輕球員來說,差半年的成長已經相差很遠(香港也有近似的「大B理論」) 。很多時,青訓教練都因為這些因素在選人時沒有考慮一些同年但年尾旬出生的小球員。而跟據察斯艾列素的觀察,教練們都因此沒有挑選到同年齡層最佳的梯隊。

2018年尾,由比亞荷夫和察斯艾列素帶起的「未來項目」(「Projekt Zukunft」)已經開始,目的是將德國再次推向世界足球的頂尖。比亞荷夫表示,德國足球會在5-15年間看到成果,但卻欲速則不達。

察斯艾列素表示德國足協在教練課程、比賽模式和配套設施都在改善中:

– 「韋斯維拿」教練課程由德國U21助教尼茲高斯基(Daniel Niedzkowski)任主導師,他無論在青訓領域或在職業聯賽都有經驗和能力備受推崇。而像前德甲奧格斯堡主教練鮑姆(Manuel Baum)也加入了德國足協,他除了當德國U20主帥,也會當教練課程的客席導師;另外,拜仁「三冠王」助教彼得靴文(Peter Herrmann)也在今夏加入德國足協。

– 比賽模式;德國足協將現已開始全國性推行全新的青訓政策,而該政策在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州(包括拜仁、奧格斯堡、紐倫堡、1860慕尼黑、格雷特霍夫等)已經廣泛使用。這青訓政策其實在2017年初已經有初步計劃,但全國推行要有漫長舖排。德國足協在去年已經開始有包括察斯艾烈素在內的職員到全國各球會的青訓中心作講解。

而巴伐利亞州的足球總會今季已經推行了這政策,效果不俗。新政策的內容如下:

1) G-Jugend League (U6/U7) 是2打2或3打3 ,無門將(自由龍)
2) F-Jugend League (U8/U9) 是3打3或4打4 ,無門將(自由龍)

以上兩個年齡賽,本來是6打6或7打7

3) E-Jugend League (U10/U11) 是5打5或7打7,有龍門
4) D-Jugend League (U12/U13) 是9打9,有龍門

到U15或之後才會以11打11的方式作賽。

目的是希望鼓勵小朋友能夠在比賽中多些在單對單的攻守磨練。小球員在比賽中多些觸球次數,對抗的機會也增加。這是仿效街頭足球文化(Street football )而産生的概念。

名不經傳的盧赫曼(Matthias Lochmann)博士,現時是紐倫堡一間大學的體育科學系教授。盧赫曼不但已經有德國足協最高級別的教練牌照(Fußball-Lehrer ,相等於歐洲足協給予的Pro 牌),而且有兩個博士學位。

盧赫曼博士作出了為期三年的研究,得出德國足球的青訓發展方向:朝向「小球化」的路線發展。他希望小孩能夠藉著只有三人在場的足球,每人有多些有球在腳和作出決定的時間。這不但鼓勵球員有多些單對單的對抗和技術上的磨練,而且比賽入球多、球員參與度高……也大大提高了比賽的樂趣,減低小朋友因失去樂趣或欠缺上陣時間而放棄足球運動的機會。

盧赫曼博士是這項青訓革命的發起人。不過,由於德國球會和德國足協的保守,令這青訓改革到現在還未全國性普及。雖然困難重重,但改革也開始有成效,已經有230支球隊在採用新的青訓發展模式。這尤其在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洲更為普及。

– 另外,耗資近二億歐元的德國足協學院 (DFB Akademie,本來預算為1.5億歐元,但因收購地皮出現超支)已經全面動工,並預料會在2021年末開始正式啟用。

這龐大的工程項目,德國國家隊的領隊兼行政經理比亞荷夫(Oliver Bierhoff)便是幕後的策劃人。目的是讓德國的球員、教練、球探、球證、數據分析、體育科學、醫療團隊的培訓,能夠集中在這地方進行,從而得到協同效應。德國足協學院有最先進的科技和設備,集中培訓、減少外判,「一站式」的運作能令培訓過程更快捷和有效率,部門間日常也有更多交流和開拓新思維的機會。

如欲優先下載《體波台》、《Stretford End》、《The Boot Room》及《Invincibles》等多個足球評論節目,請加入體嘢贊助會員計劃。方法如下:
1. 下載Patreon手機程式及開通帳戶;
2.搜尋體嘢專頁(patreon.com/sportsyeah)並訂閱體嘢;
3.支付5美金月費(相等於39港元)。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