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無鋒陣」的背後,以及哥列斯卡的定位|Nic

效力拜仁慕尼黑的24歲新力軍哥列斯卡(Leon Goretzka),星期天晚上為德國隊迎戰荷蘭的比賽中擔任了前場鐵三角的其中一人。甚至前場三人以跑動換位時,哥列斯卡也會在這3-4-1-2的陣式中與基拿比(Serge Gnabry)在final-third交換位置。前場三人的跑位路線很自由,三人無固定位置,但哥列斯卡有扛位停球及制空的能力,身高達1米89的哥列斯卡至少在德國沒挑中鋒的情況下帶了一些新元素到德國的前場。

早在2016年11月15日,德國作客意大利的友誼賽中,路維也曾讓哥列斯卡擔任一個前場高大停球點的角色。哥列斯卡在該場比賽中不斷和湯馬士梅拿(Thomas Muller)換位,出現的位置甚至很多時是前場最靠前的一員,而他在該仗表現非常不俗。也許在路維的戰術腹稿中,哥列斯卡擔任前場「進攻鐵三角」的其中一人,這構思從來都沒有被遺忘。在前場三人的跑位互換中,至少有一人在身高體型上佔了些優勢。
昨天對荷蘭的上半場,哥列斯卡便有22次觸球,93%的傳球成功率,3次對抗的爭奪中勝出,贏下一次頭球爭奪。下半場,荷蘭發現了德國右路的弱點並加以針對。德國下半場在受壓之下,哥列斯卡也被安排多到右路協助支援,表現也有所下滑。


2016年,路維也曾讓哥列斯卡擔任一個「偽9號」的角色。

終日嚷著德國有高中鋒便能解決進攻問題的,其實在面對雲迪克(Virgil van Dijk)和迪列特(Matthijs de Ligt)兩名身高體壯的中堅,一名中鋒能真正從制空和身體對抗中勝出的機會率實際有多大?人們對打鐵桶陣的誤解是高中鋒能破密集防守,因為他們能扛能頂。這只是事實的一半。

有上佳體型永遠都是優勢,但只想面隊密集防守時以不斷的傳中球擊破鐵桶陣,不但不實制而且不高效。如對方安排了三中堅首發,每個1米90以上的身高,那高中鋒的優勢在哪?面對鐵桶陣,說到底的關鍵也是前場球員在狹小空間(tight spaces)以突破或小組配合的能力和意識。身體素質是優勢,但更重要的是在狹小空間,面對單對單的技能和配合意識。也別忘了,德國的著名中鋒如奇連士文、高路斯和禾拉都是1米83左右,其實不能用高中鋒去形容。他們強的不是體型和對抗,反而是他們在狹小空間用球的處理、殺手觸覺和門前的把握力。

中鋒如非身高異稟(1米92以上),其實面對對方密密麻麻的防守和高大的中堅,靠高空球取絕對優勢其實並不高效。前季,英格蘭的足球雜誌《Four Four Two》指出,英超球隊從高空爭奪中取得入球的成功率其實很低:從定位球(set-pieces)得來的頭球入球大約是18%,因許因為中堅都上前助攻了;而陣地戰中取得的頭槌入球,則只有8.9%。表示每十次傳中,平均一個入球也製造不出來。

別忘了,現代中堅的選材都以身體素質作考慮。所謂有高中鋒便能破密集防守和鐵桶陣,其實非常片面。

如曼城、利物浦、巴塞隆拿、剛在歐聯擊退皇馬的阿積士、上季的那不勒斯,都不是高中鋒掛帥的球隊。特別是曼城,在英超面對一個又一個的鐵桶陣,他們都能逐一以大比分擊破。曼城靠的便是球員們在狹小空間的單對單技術以及小組配合的意識。破鐵桶陣的關鍵從來並非高空球,除非對方的中堅們都是小個子。

大家留意一下利物浦的費明奴、皇馬的賓斯馬(Karim Benzema)、雲達不來梅的麥斯古斯、阿積士的泰迪(Dušan Tadić)、星期五晚上對捷克的英格蘭前鋒哈利簡尼,荷蘭的迪比(Memphis Depay),他們身體素質各異,但都是很好的前鋒球員。

他們也會多從中鋒位後撤至中場協助組織和串連,兩邊鋒也收入禁區的中央形成「偽雙箭頭」,如個人能力強的如英格蘭的史達寧(Raheem Sterling)和辛曹(Jadon Sancho),利物浦的沙拿(Mo Salah)和文尼(Sadio Mané),雲達不來梅的拉舒查(Milot Rashica)和約翰尼斯伊捷斯坦(Johannes Eggestein)。翼鋒不再只是衝擊邊路,反而進入中路多添接應點,邊路的側擊則由兩閘擔任。
中鋒當然也可只站禁區等供應,但現今所見即使像哈利簡尼、文素基治也不會只是單單站在禁區作「支點」,二人都不只是擔任「9號」的角色:哈利簡尼在禁區是霸王,但在場上卻有更多時間在「10號」位置幫助串連,史達寧和辛曹的位置運要靠前;文素基治也很多時候在邊路作策應。

阿積士的泰迪,成了本季神鋒。打法值得參考

這是一種戰術趨勢,中鋒不只是一名「9號」,站禁區等待供應。如前場組織攻勢時,中鋒後撤便多了一個組織者和接應點;兩翼收窄形成「偽雙箭頭」 ,雙前鋒從單對單過人或小組配合尋更多射門機會,令進攻套路充滿彈性。這種打法也可參見英格蘭的史達寧和辛曹,利物浦的沙拿和文尼,雲達不來梅的拉舒查和約翰尼斯伊捷斯坦。當然球隊的前鋒如哈利簡尼(Harry Kane)、費明奴(Firmino)和麥斯古斯(Max Kruse),也可以待隊友在final-third停球後,衝入禁區攻門。這豐富了進攻的套路。

有別於哥列斯卡在拜仁慕尼黑的中場位置,在國家隊,路維(Joachim Loew)其實一直也視他為前場三人的選擇。而不是中場的「6號」或「8號」的角色。哥列斯卡攻強於守,作為「6號」防守型的中場當然不合適;但作為「8號」,他即使有活力,卻欠理想box-to-box中場需要具備的推進能力、串連和創造力。

考慮德國隊的3-4-3陣式佈置,中場中路需要兩名球員:一名有防守能力和抗壓力高的防守中場(「6號」),及一名有串連和調控節奏的中場(「8號」)。哥列斯卡將不會勝任這兩個角色。當然,如路維以4-2-3-1陣式出戰,讓哥列斯卡擔任進攻中場的可能性也存在。從技術優點來看,進攻中場本來便應該是哥列斯卡的最佳位置。

與強隊對決,路維很多時會傾向以3-4-3的陣式迎戰,那哥列斯卡的角色便會是前場鐵三角的其中一員。而德國也有不少中場選擇:客串的甘美治(Joshua Kimmich)、卻奧斯(Toni Kroos)、根度簡(İlkay Gündoğan)、M伊捷斯坦(Maximilian Eggestein),還有這次落選卻在祖雲達斯表現不俗的安利簡(Emre Can)、賀芬咸的中場靈魂迪米拜(Kerem Demirbay)、慕遜加柏的中場莊拿斯荷夫曼(Jonas Hofmann)和紐侯斯(Florian Neuhaus)、多蒙特的懷高(Julian Weigl)、萊比錫紅牛的迪亞高迪美(Diego Demme)等。因此路維有條件把攻強於守的哥列斯卡安排在更靠前的位置。

哥列斯卡在國家隊前場三人的角色,以上半場來看,便是浮游在「10號」和「9號」之間。路維希望以他的身高、制空力和射門能力為前場帶來一些新元素,也是大家認為德國前場一直欠缺的元素。

但如上文提及,路維其實已經多次以哥列斯卡出任更靠前的位置,無論是偽9號(迎戰荷蘭和意大利)或右翼(世界盃對南韓)哥列斯卡也曾在國家隊出任過這些更偏向進攻的角色。這次迎戰荷蘭,按戰術板,哥列斯卡看似是3-4-1-2陣式裡的一名進攻中場,但其實他的角色也不只是這樣限制。在3-4-1-2的陣式中,哥列斯卡有時會與前場的基拿比換位,哥列斯卡也會出現在最靠前的位置。因此這3-4-1-2的陣式,前場三人的位置非常流動。下半場路維也刻意安排了三人作平排的站位,由3-4-1-2的偽雙箭鬥陣式,變為前場三人站位較平衡的3-4-3。

哥列斯卡在國家隊前場三人的角色,以上半場來看,便是浮游在「10號」和「9號」之間。路維希望以他的身高、制空力和射門能力為前場帶來一些新元素,也是大家認為德國前場一直欠缺的元素。當他回撤到進攻中場的位置,兩名邊鋒便收窄至中間,形成「偽雙箭頭」;當哥列斯卡前插至最前,卻能為德國隊提供了一些停球,扛位對抗,搶迫和制空能力的元素。也許哥列斯卡久久沒有擔當這角色,這場表現只算平平,不過考慮到德國前場欠缺哥列斯卡的元素:無球跑位、制空力、扛位停球、把握力均不錯………也許以哥列斯卡視為「偽9號」的人選,加上萊斯(Marco Reus)、基拿比、桑尼(Leroy Sane)或布蘭特(Julian Brandt)等在狹小範圍的能力和配合,是德國長遠在沒有傳統中鋒時可以考慮的方案。

對,哥列斯卡不是中鋒,但他也有一些中鋒的特質。至少他在現時德國的大軍名單中,能為前場帶來另類元素。哈利簡尼、費明奴、賓斯馬、麥斯古斯和泰迪,從9號位到10號位的流動,豐富了他們球隊前場的進攻套路。那哥列斯卡,先不論他是否「偽9號」,也有者能力擔當一個能為球隊帶來另類元素的攻擊點。

其實德國的陣中,運有19歲的夏弗斯,同樣有身型(1米88,83公斤)、小範圍技術、配合的意識、制空力和入球能力,但他尚年輕也有待磨練。他的定位也不該向「6號」或「8號」發展,這浪費了他在final-third的威脅力。

德國如有哥列斯卡為前場提供無球跑位、制空力、扛位停球和把握力,也許這「無鋒陣」也非大家所想那樣。但筆者從不相信高中鋒能解決德國的進攻問題,反而是有小範圍突破或打配合的球員選擇少,把握力不好才是問題所在。在大家想高中鋒能令德國入球不斷的同時,可有考慮對方中堅的身體條件和能力?對方的戰術?

當然如果要高大的制空點,相信哥列斯卡和彼得臣(Nils Petersen)、富高洛(Niclas Füllkrug)等「傳統中鋒」,特點上和昔日的「偽9號」比較也許相對接近,他在未來德國隊的演出值得期待。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