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聯十六強戰術分析-阿積士對皇馬 | 論足球

阿積士一直不乏潛質優厚的年青球員,曾發掘蘇亞雷斯,華湯根,艾歷臣等球星,但球隊戰力一直下滑,無法與歐洲各列強抗衡。但去年初聘請曾在拜仁與哥迪奧拿合作兩年的新教頭Erik ten Hag後,他隨即為阿積士注入一套鮮明的戰術風格,購入在荷甲打滾多年,經驗豐富的泰迪和白連特,以老帶新協助隊中的年青球員成長。今季球隊的表現和戰績穩步上揚,聯賽暫時排在第二位,歐聯分組賽兩戰拜仁均不敗,並在十六強淘汏連續三屆歐聯得主皇馬。本文將透過這兩場大戰集中分析阿積士的戰術和表現。

【正選陣容】

兩場賽事ten Hag都以相同人腳排出阿積士一貫流動性極高的4-2-3-1陣式。由22歲喀麥隆國腳奧拿拿(Onana)把守大關。四人防線由右至左有小將馬沙拉奧(Mazraoui),隊長迪列治,白連特,和阿根廷國腳達利亞費高。二人中場由老將,罰球專家舒奧尼和夏天將轉投巴塞的靈魂人物法蘭基迪莊組成。前線方面,左路的巴西新星利維斯(Neres),進攻中場雲迪碧克(Van de Beek),和右路的助攻王施耶治三人支援出任False9 角色的神射手泰迪。

皇馬方面,即使人腳上因球員停賽和狀態問題有所改動。但整體架構上,蘇拿利維持一貫圍繞著中場雙核和前線的賓斯馬和雲尼斯奧斯幾名主力的4-3-3系統。

【進攻陣形和套路】

ten Hag上任後,阿積士一直採取縱向性極高的控球踢法(Vertical possession),將皮球盡快運上前場,再由前場球員快速串連和配合。為了於前場製造人數優勢和形成緊密的連繫,阿積士只會有3至4名球員參與後場控球,其餘球員則壓上中前場準備接應,同時將對手的防守陣形牽制,為後場的持球者製造更多空間。由於重心球員迪莊習慣左輔位墮後,阿積士的組織多數從左路發動。但這兩場賽事,皇馬中前場壓逼時都以摩迪緊盯迪莊,令他不能從容地持球。因此從首回合初段起,迪莊亦靈活應變,移入中路,同時騰空左輔位予中堅白連特負責派牌。簡單的換位,成效卻不容忽視。沒有影響球隊的陣形之餘,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迪莊的走動將摩迪帶入中路,令皇馬在中場右輔位失去重要的掩護。於是,阿積士便能針對這空間不斷進襲(圖一)。

蘇拿利的本意是想透過緊盯靈魂人物迪莊,破壞阿積士的進攻體系,但似乎輕視了對手的整體性。從兩回合可見,阿積士的陣型和互動未受影響,條理極之分明,在左路的配合行雲流水。在左路,左閘達利亞費高會壓前,泰迪和雲迪碧克會移近左輔位,而舒奧尼則留守中場中路。這企位令阿積士取得幾個策略性優勢。首先,達利亞費高和迪莊的位置完全將摩迪和巴爾牽制著,令白連特有大量空間發動攻勢。從圖一下可見,巴爾在被牽制底下,位置接近與卡華積平排,影響了中場的遮線與反擊的威脅。此外,由左閘壓前提供闊度,左翼利維斯就有自由度於防線之間遊走,增加球隊於中路和輔位的佔據。明顯地,阿積士的攻勢集中在左輔位,圍繞著球員在防線之間的換位,走動,和配合。當其中一人接應,其餘兩人則隨即走位配合,嘗試拉開空間或入揳。而當皮球進入輔位之際,對方右閘和右翼的視線自然轉至皮球,達利亞費高則把握這個機會從敵衛的盲眼位overlap入揳。

前場球員的互動方面,若左翼利維斯內收至輔位接應(圖二上),他習慣乘勢內切,然後與中路的雲迪碧克配合,或迅速轉向至遠邊的隊友。相反,當泰迪或雲迪碧克從中路移入左輔位接應(圖二下),基於現身的動力,會多數會向邊路推進,把握達利亞費高或利維斯的入揳,在邊路突破。即使此配合未能奏效,他們仍可稍為拖慢,並利用在邊路的結構性人數優勢重新組織。

右路方面,施耶治的自由度頗大(圖二),可移入中路接應或入揳,亦可或在邊路等待挑戰對方左閘的機會。而右閘馬沙拉奧便會根據施耶治的取態作出行動。當施耶治拉邊,馬沙拉奧會留後支援或嘗試向中路入揳,而當施耶治內收,他則會在邊路overlap。上述的球員互動只是一些較常見的套路,實際上的複雜性和變化大得多。在變數多且節奏快的球賽中,球員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足以證明球員之間的默契和對Ten Hag戰術的理解。

【長傳推進】

兩場賽事中,皇馬都曾經在前場採取人盯人的壓逼,務求在前場重奪控球權。特別是次回合,上半場中段阿積士領先開始,皇馬將逼搶強度進一步提升,令阿積士逼不得已要改以長傳推進。不過,從兩場的表現可見,阿積士明顯是有備而來。首回合,面對前場壓逼時,前線四人會移向中路,並形成一個緊密的菱形(圖三上)。長傳多數以泰迪和雲迪碧克為目標,始終兩人的力量、制空力和護球能力較優勝。其餘三人和舒奧尼則爭奪第二點。此外,皇馬壓逼時的緊密性亦未如理想,形成前後場斷層的情況。中場對卡斯美路的依賴過大,難以在第二點爭奪戰中取得優勢。而次回合,阿積士進一步完善這方面的配合,針對性攻擊皇馬防線後的空間。兩翼的企位比首回合更進取,準備入揳。雖然兩翼推前,但中場的三名球員仍足以構成人數優勢,並刻意形成三角形增強連繫(圖三下)。

【全場逼搶控制大局】

綜觀兩回合的戰況,阿積士在沒有控球權的大部分時間都嘗試壓逼對手,加快球賽節奏和增加對手犯錯的次數。雖然對球員體能消耗大,而且於中後場留下空間會有一定風險,但一眾球員執行戰術的紀律極佳,加上充沛的體力,令逼搶戰術有顯著的成效。

首回合,阿積士隨即展開高強度的前場逼搶,開賽僅18秒已成功從皇馬身上取得控球權。在部署上,明顯希望逼使皇馬多於右路(阿積士的左路)推進,原因在於堵截進攻重心拉莫斯、卻奧斯和左翼雲尼斯奧斯的輸送。況且,阿積士右路幾名球員的體能和防守力較遜色,ten Hag就希望能以球隊整體的結構,從源頭阻止這個潛在問題出現。而實行的方法並不複雜,只是採取人盯人策略,將包括拉莫斯在內的球員緊盯,只留下右中堅拿祖一個選擇(圖四)。這情況下,古圖斯就順理成章會向右路展開攻勢。拿祖接球後,泰迪會遮掩其左方的傳球選擇,令拿祖只能繼續向右路推進。然而,他只有兩個選擇:卡華積和被緊盯的中場球員。此時,其實皇馬已落入阿積士的逼搶陷阱(pressing trap)中。若拿祖選擇前者,左翼利維斯會上前施壓,受壓的卡華積亦只能作出高風險的傳球甚至解圍,無路可逃。相反,若拿祖選擇向前傳球,接球者不但會受到直接對位的阿積士守衛緊迫,附近的阿積士球員更會即時壓縮皮球附近的空間,並作出包夾,阿積士亦屢次成功在這情況下爭奪控球權(圖四)。

次回合早段,阿積士的逼搶系統與首回合的大致相同(圖五),但取得優勢後就改變了防守策略,變得較保守。 皇馬龍門球或後場獲得死球時,阿積士會較進取地採取人盯人,迫皇馬作出長傳製造較多爭奪第二點的情況。但當皇馬於中場成功控球,阿積士便會立刻回撤作出中場防守,球隊需要防守的空間較小,風險較低,成功率較高, 而且讓落後的皇馬於中場持球,能製造更多空間發動反擊。不過進行中場防守時,阿積士前鋒和中場壓逼強度大大降低,令皇馬有更多機會作出轉向。但阿積士遠邊翼鋒繼續上前壓逼遠邊中堅,沒有其他隊友配合的情況下,效果並不理想,更令皇馬遠邊的閘位球員不時處於大量空間,甚至於邊路出現2v1,能數次製造入球機會(圖五)。

在此亦不得不讚ten Hag採用中場盯人的部署為球隊帶來的優勢。首先,採取中場盯人能直接減低皇馬中場雙核的觸球次數,即使能持球也是處於受壓的狀態下,務求減低雙核對賽事的影響。其次,皇馬是一支流動性高,且球員位置意識一流的球隊。採取盯人能更有效應付對方位置上的流動,減低處於人數劣勢的機會。最後,當一名球員被緊盯,正常情況下會移動到其他位置,試圖製造為自己或隊友空間。例如首回合時,由於皇馬遠邊的中場中被緊盯,不論是摩迪或卻奧斯也多次嘗試移前,但這卻直接影響了皇馬的陣形,和更重要的是,應付攻守轉換的效率。

【高效反擊成為賽事的關鍵】

相信大部份人也會認同,阿積士的致勝關鍵在於極具效率的反擊。但其實,反擊的威脅與上述的逼搶結構息息相關。皇馬在長時間受壓的情況下犯錯不少,便讓阿積士有機可乘。正如高普所說,逼搶就是最佳的Playmaker。在中前場奪去控球權,不但能把握對手陣形所留下的空間,球員向前壓逼的動力亦有利球員隨即入揳。試想想,壓逼時的高速跑動,相對於控球組織時較靜止的狀態,肯定是前者可以更有效率地進行攻守轉換。例如次回合第一個入球,泰迪壓過拿祖落底傳中,和施耶治快卡斯美路一步入揳,都是基於這個原因。另外,進攻球員在防守時的企位亦十分重要。例如,泰迪的防守職責主要限於壓逼接應回傳的中堅,因此經常會留在對手中堅與中場之間的空間。當球隊轉守為攻時,泰迪可隨即現身支援。另外,雲迪碧克和兩翼都不時留在較前的位置,可更有效率地參與反擊,向前走動接應直線,同時拉開更多空位予泰迪發板(圖六)。當然,一眾阿積士球員亦顯示出不俗的轉守為攻意識,每當球隊重奪控球權,球員往往能立刻作出支援,並將皮球迅速運到前場。相反,皇馬球員失去控球權後的取態不一致,嚴重影響反搶或回防的效率。阿積士在攻守轉換時刻的控制,絕對是致勝的關鍵。

【總結】

九年前,阿積士在歐聯分組賽以四比零慘敗,令名宿告魯夫提出球會需全面改革,而當年的對手正正是皇馬。九年後的今日,阿積士再次遇上皇馬,從教練的戰術安排和準備,球員的臨場發揮,阿積士都技高一籌,最後技術性擊倒對手。這場勝仗對阿積士球會上下的意義遠比淘汰皇馬重大。從球會架構重組,新教練ten Hag重新注入令阿積士自豪的進攻足球,還有陣中一眾年青球員的表現備受肯定,足以證明已故的告魯夫當年提出的改革正踏上正確的軌道。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