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足球新方向:治亂世,用街波?|譯:雯B
在經歷2018俄羅斯世界盃後,德國足協高層決意尋找新方向、新元素,去解決德國足球的根源問題。而這次,德國人希望能用「街波文化」輕鬆、自由的元素,避免青年球員重蹈覆轍。
德國青訓與國家隊總監比亞荷夫(Oliver Bierhoff)上星期開展了一個2小時的官方活動,名為「重返世界之嶺」(Zurich an die Weltispitze)。而這個活動背景,正正就是來自德國在2018世界盃小組出局,不敵衛冕冠軍隊伍的魔咒。
活動焦點當然放在青年球員發展之上。數日前,德國U17在葡萄牙的一場青年國際賽包尾出局:3戰全敗,落敗予荷蘭、西班牙與葡萄牙。
比亞荷夫認為德國的青年球員不再是歐洲出色的一群,而德甲球會開始在世界各地網羅新星,已經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當中更有英格蘭的年青球員。「如果球隊開始尋找來自英格蘭、法國與比利時的小將,這代表德國的青年球員要努力了。」比亞荷夫說道,「我們需要提升國內小將的質素,也要提升青年球隊的發展。」
「國家也擁有很多出色球員,但要將他們變成世界上最出色的球員,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挑戰。」比亞荷夫總結。
德國足協體育總監察斯艾列素(Joti Chatzialexiou)補充指,「『德國製造』一定要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出色的足球品牌。」
「街波文化」
比亞荷夫指德國缺乏出色的個人能力球員,是因為訓練太過公式化。「我們要需要很多個人能力出色的球員,也需要更多擁有『大心臟』的球員。球感十分重要,一些自由度更多的訓練,或者街頭形式的訓練應該被球會納入到訓練項目之中。我們要推動球員創造力的成長,也要讓球員享受比賽。」
索斯艾列素也指,年輕人本身有份負責組織自己的比賽與訓練,「如果可以,隊內賽不應安排球證,球員應該要學習如何自己適應比賽強度。」或者這是因為有查頓辛祖(Jadon Sancho)作為先例,此子在肯寧頓的公園裏展開足球生涯,他也表示自己是個出色的「街波人」。
德國名宿(Michael Ballack)歡迎德國足協此舉,雖然他覺得這會違反長久以來的德國精神,「長久以來,個人能力與自由都是一個球員成為球星的要素,一個能改變戰局的球員通常不是出身於主流,他不愛隨波逐流,會有自己一套想法。有時他們脫離了球隊的想法,更特別擁有主見。」
而德國足協更指未來的教程中擁有三大重點:個人能力、多變、影像化。
34歲的候普治博士(Dr Tobias Haupt)指社會發展改變影響很多,「舉例說,11年前,只有2%的人口用上手提電話。時至今日,數字升至66%。」
比亞荷夫補充指,「我們要在大數據的時代找到一個新的解決方法 ,起碼打FIFA的人都會踢足球。為什麼不可以嘗試一下,一起打完機,然後一起練習?」
辛祖也指自己也受數碼媒體的影響,「朗拿甸奴(Ronaldinho)對我影響很大,因為我經常在YouTube上看他比賽,他能夠做到很多別人做不到的事。」
「人少鬥波更好……?」
索斯艾列素指德國球隊要在訓練中加入「快樂與有趣」的元素,而小型足球將會是關鍵。德國已經不斷向鄰國比利時學習,之前比利時青訓總監雲達希根(Kris Van Der Haegan)已經提出青訓發展的新概念,更強調小型足球更有助球隊訓練。
「小球員可以按自己喜好與擅長的方式比賽,不是盲從指令。如果你叫一個小孩嘗試踩大人單車,你會覺得整件事很瘋狂。但在足球的概念上,要一個年紀小小小球員踢11對11或者8對8,大家覺得理所當然,但是他們做不到。」
索斯艾列素也承認現時德國已經開展7對7的比賽,但這種7對7的比賽,沒法好好讓一眾球員上腳,去學習如何比賽。「4到6歲的球員會2打2,11至13歲的球員就會9打9,而7打7的比賽就會在7-8歲的階段中出現,但這對整套發展沒有太大的好處。分析也指這種方法,令到3分1的年青球員得不到最好的發展。」
教練也要提升
候普治博士表示,希望減少一般人考獲正式教練牌照所需的時數。他指一個教練應該要花更多時間在自己的球會身上,要提升他們產出的質素,繁複的過程是足協課程的特色。
而波歷克也指德國國內已經愈來愈少年青的「概念教練」(Concept Coaches),不少退役名將被忽視。「我對於這些年青的『概念教練』沒有惡意,他們是一群對足球非常有熱情的人,這工作也需要人由朝到晚工作,但這只是基本。在最頂級的比賽環境,要提升球員至另一個層次,有些東西很難在訓練裏言傳,只有某些具經驗的教練才能把它們授予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