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PER:由Boban Marjanovic開始說起|KH筆記

雜談PER:由Boban Marjanovic開始說起|KH筆記

日前Bleacher Report發布了一張圖片,指在職業生涯上陣時間超過1000分鐘的球員中,Boban Marjanovic的PER值超越了Michael Jordan,成為第一。作為球迷,我們應該如何去解讀這項進階數據呢?

PER的意義:它反映了甚麼?

首先談談PER的用途和計算方法。PER全名為Player Efficiency Rating,由前ESPN分析員、現任灰熊籃球營運副主席John Hollinger研發。顧名思義,PER其實是衡量球員效率的一項進階數據:

它將投籃、罰球、助攻、偷球、封阻、失誤、犯規等數據,以一個統計系統計算,並按球員的上陣時間和球隊節奏等變項調節,得出該球員取得數據的效率。因此,在比較相同位置、上陣時間相若、打法類似的球員時,PER經常被用作衡量他們效率的工具。

Marjanovic上陣時間雖短,不過每次都能在僅有的上陣時間中,交出極具效率的表現:在顏色地帶內得分,對他來說實在相當容易的任務;而且博取犯規後,他的罰球命中率同樣不差。因此,他的PER值就很容易被拉高。而PER值能反映的,亦只是他在場上時效率極高;他是否比歷史上其他球星還要強?相信球迷們心中有數。

PER的限制:它沒有反映甚麼?

基本上從PER的計算方法,大家都很容易推測到這個數據的限制:在計算球員的貢獻上,PER可以紀錄的數據計算在內,堅實的掩護、準確的防守補位等不能量化的東西,就被PER忽略掉了;而且計算的數據成分,大部分都偏向進攻,防守上的數據只有偷球和封阻計算在內。

因此,對於防守優於進攻 (例如以往的Bruce Bowen),或是數據不足以反映其能力的球員 (例如Fred VanVleet、T.J. McConnell這類調整球隊節奏的控球後衛),他們的PER值一直都偏低。假若球迷以PER衡量他們,則可能低估了他們的價值。

Bleacher Report如何利用PER?

到了最後,Bleacher Report其實如何製造出這個「Boban超越Jordan」的神話呢?答案就是大幅調低上陣時間的門檻:要在職業生涯上陣1000分鐘,其實只需要上陣100場比賽,場均10分鐘就可以了。相比於圖中上陣超過10000分鐘的其他球星,Marjanovic的上場時間絕對難以相比。如果他一如其他球星一樣長時間上陣,或許他就不能保持相同的效率了。

Marjanovic能在很短的上陣時間內,為球隊的進攻帶來極大的效果,這點相信大家都不會爭議。但是這是否代表他能比肩其他球星?相信很多球迷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PER等進階數據應該怎樣去解讀和應用,以至有甚麼限制,球迷們其實亦應該多多了解,小心審視。單看一項數據,就對球員妄下定論;或是斷言進階數據不能反映現實,都是過於片面的說法。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