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SportsYeah 體嘢

「大得分時代」的NBA,打得過快嗎?| KH筆記

NBA開季以來的焦點相信不是個別的球星,而是「得分」:多場賽事雙方的得分都超過130,甚至達到140的水平。截至10月24日的比賽,NBA每隊的場均得分高達112.4分,場均出手次數為90.8次,節奏值為101.5,這三項統計都是近年來NBA的新高。

根據ESPN記者Kevin Pelton的說法,NBA賽季首三場的比賽,基本上已經能為賽季的節奏定調,而且從過往的數據來看,球隊的進攻效率會隨著更多的比賽而提升;他亦預測,今個賽季的比賽節奏會是近30年來最快。節奏明快、崇尚進攻,彷彿已經成為聯盟的特色,「大得分時代」亦彷彿已經降臨到NBA。

那麼,這個「大得分時代」,到底是怎樣煉成的?我們又是否踏入NBA新一個時代呢?以下我們將逐一拆解。

球例的改變,對得分影響有多大?

關於「大得分時代」的成因,《華盛頓郵報》記者Neil Greenberg日前曾撰文探討,他首先研究的,就是球例的轉變:今季NBA將取得進攻籃板後的進攻時間由24秒縮減至14秒,理論上二次進攻的時間更短,比賽節奏將會變得更快。

不過Nylon Calculus的Daniel Massop就指出,上個球季只有6%的二次進攻使用14秒以上的進攻時間,為每隊增添了1.5個籃板。即使球例上有所改變,實際上對於得分數字的上升似乎影響並不大。

另一個就是執法上的轉變,就是NBA的裁判今季將確保球員能保持自由移動 (freedom of movement),將會吹罰攻守兩端不合理的身體接觸 (例如拉扯對手的球衣)。理論上,這會導致無球的犯規增多,球隊更容易上罰球線。

然而,雖然今季NBA場均的犯規數字由上季的19.9提升至23.2,場均的罰球數字卻只是提升了3球,對於球隊的得分影響同樣不算大。不過無球犯規的吹罰尺度,會否讓防守球員犧牲無球防守的強度,因而令對手更容易透過無球跑位取得空檔來得分,還是有待驗證。

出手比例與節奏,直接造成得分上升

球例與執法尺度上的改變,無法解釋得分提升的現象,Greenberg則提出另一個因素:出手選擇。球隊的出手選擇今季更為集中於禁區和三分,禁區的起手比率由上季的32%上升至34%;三分投射的比率則由上季的33%上升至35%;中距離的比率則由19%略為下跌至16%。

隨著球隊選擇更有效率的出手,加上比賽節奏再度加快,節奏值由上季的97.3提升至101.5,即每隊大約增加了四個球權,加快的節奏,更有效率的進攻,讓球隊的得分有上升的跡象。

我們可能見證NBA的「復古時代」

有不少的球迷都會覺得,這樣加快進攻節奏,得分飆升的比賽,無疑是打得過快。但是從NBA的歷史來說,如今的聯盟並非節奏最快的年代。

根據Basketball-Reference提供的數據,自1973–74球季開始,今季的節奏值在NBA歷史上只是排在第12位,與1980年代初的水平相若。然而,在能夠計算節奏值的時代中,1970年代的籃球節奏更加明快:在1973–74球季,NBA球隊每場大約取得107.8個球權。

在更早年代的NBA,我們已經沒有辦法追溯其節奏值,但是從起手次數來推論比賽節奏的話,其實當時的比賽是更加快速:1960–61球季的NBA應該是史上節奏最快的球季,每支球隊場均起手達109.4次,比今個球季多接近20次。當年的冠軍塞爾特人在79場比賽中,更是投出了9295球,場均起手次數高達117.7次,這個節奏絕對是現今的NBA難以想像的。

那麼,為甚麼我們會覺得今季的聯盟打得很快呢?其實是因為過去近三十年,NBA比賽的節奏都是處於歷史上最慢的年代:自1989–90球季的節奏值跌穿100後,比賽的節奏就一直減慢,直到在1998–99球季,節奏值更達到近年最低的88.9。及後在2000年代,NBA的節奏值一直徘徊在約91至93的水平之間,直到2013–14球季開始,比賽節奏才加快。

在這個NBA最慢的年代,有評論曾於1994年指出一個矛盾:NBA雖然一直推廣自身是節奏明快、具娛樂性的運動,但是它的發展卻趨向節奏減慢的籃球。假若NBA需要真正拾起「快速」的特色,它需要回望1960年代的籃球。

到了24年後的今天,隨著三分投射的技能變得精湛和普遍,球隊的進攻體系更加講求有效率的出手,或許聯盟將會帶著史上最佳的進攻效率值 (110.2),向復古的方向邁進,讓1960年代快速的籃球風格,重現於球迷的眼前。

參考文章

Here’s what’s behind the NBA’s scoring explosion
NBA SHOULD PICK UP PACE-JUST LIKE IT DID IN THE ‘60S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