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教練為何不能臨場指導?現代網球初期的階級歧視 | 運動公社

文:Wing

1933年,英格蘭網球隊教練Dan Maskell「帶」隊參加台維斯盃時,發現他被他的僱主——全英格蘭網球會——安排住在與球員不同的酒店。這小小的決定背後反映的,是當時網球界精英對職業教練的心態。簡單來說,他們是被看不起的,地位不應比球員高。所以他們其實沒有「帶領」球員的權力。

早前美國網球公開賽女單決賽的軒然大波,如果換成是在WTA巡迴賽事而非大滿貫賽,可能就不會發生。因為WTA的規例訂明,球員每盤可以要求教練到場邊指導。而大概是為了電視觀眾,如果賽事在電視直播的場地舉行,教練要帶著米高峯指導(所以我們才有幸聽見李娜用武漢話罵姜山)。但大滿貫賽事是不執行WTA賽例的,所以任何形式的coaching都是違規。

在當今的競技運動中,這條條例是十分奇怪的。在與網球玩法相似的運動中,都沒有禁止教練即場教導的規則,乒乓球、羽毛球等運動甚至容許叫暫停讓教練和運動員溝通。我沒有能力為網球這條奇怪規例的存在提供無懈可擊的解釋。但文首提過Dan Maskell的遭遇卻可能透露了為甚麼教練至今在大滿貫賽事比賽進行時仍然只能在看台上為球員打氣。

和不少現代運動一樣,英格蘭是現代網球的發源地。原本能參加網球會的人都是非富則貴的。十九世紀末當地社會精英不認為競技運動要太著重勝負,更不能認同運動可以是生財工具。所以無論是聘請教練還是收費教練,都是被看不起的。到後來中產專業人士開始成為網球會會員,而其他沒有那麼保守的國家因為較看重教練而網球水平提升,掌控英格蘭網球的社會精英對職業教練的態度才有所調整。全英格蘭網球會在1928年首次聘用教練,該人就是Dan Maskell。但那住宿安排卻說明了,聘用教練並不等同全面承認教練的地位。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有職業網球賽出現。但當球員開始參加職業賽,就不能夠參加原有的業餘大賽。這些業餘大賽也包括四大滿貫賽事。到五十年前,即是1968年,四大滿貫才容許職業球員參戰。相對WTA和ATP比賽而言,四大滿貫賽事賽事對更改規例一直採取相對保守立場。例如除了美國公開賽外,男女子單打賽事的決勝盤仍然不用Tie Break制度。而最保守的賽會當然是堅持全白色服裝的溫布頓。

隨著職業網球的蓬勃發展,而一些網球名宿成為頂尖球手的教練,今天網壇對教練的「歧視」已不再存在。「傳統」和「網球是考驗個人能力」成為普遍主張維持不准教練臨場指導的主要原因。而這條規則的由於與階級偏見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就沒有多少網球迷知道了。

主要參考資料:Jake, Robert J. (2010) ‘Stigmatized, Marginalized, Celebrated: Developments in Lawn Tennis Coaching, 1870-1939’, Sport in History 30(1): 82-103.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