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技術流,還是算了吧|Nic

我知道很多人很擔心未來後卻奧斯/奧斯爾的年代, 不過我看來卻是一種轉機。行所謂的技術流,如拿捏得不好……便會令球員養成壞習慣,令球員懶惰。當你看到球員踢球軟皮蛇、沒精打彩,這已經太遲。

德國青訓近年西班牙化,發現出產的球員類型都非常相近。中場的都有一定長短傳能力和腳下功夫,欠的永遠都是攔截、對抗和覆蓋。

出產的都是一式一樣的中場,打傳控的派牌類型。其實有技術根底的中場,先不論高低,數量已經不少。

德國還需要卻奧斯和奧斯爾? 也許沒有這些控球能力強的球員,中場統治力下滑,便迫得德國球員更講求中場的爭奪,控球55波的比賽也會多了。球員在比賽中受的磨練,更講求對抗、更講求跑動、更講求攔截…..也許對一班新一輩球員有更多方位的培養。

腳下功夫和傳送能力,相信今時今日在德國已經是基本了。控球率減少,中場多了爭奪,也許德國不少中場如馬圖斯、艾芬堡、芬寧斯、波歷克和小豬等都在這種環境才能練到自己在踢法上的全面。

反而,卻奧斯、湯馬士-梅拿和奧斯爾,特點明顯卻極為單一,踢法也令他們越耽越懶,也不會求進步了。如奧斯爾多次公開說自己不會為任何人改變,也反映他其實近年都沒有在踢法、身體質素(physicality)、體能(stamina)和運動能力(athleticism)上尋求改善。每個人只專注一瓣,加上每場控球達7成或以上,比賽中受到單一的磨練令他們不會有多元化的技能。

有卻奧斯和奧斯爾,除了控球外又能令比賽形勢改變嗎? 覺得近一年,所謂技術對足球賽事的影響力已漸漸下降,運動能力和身體條件在足球賽事的重要性卻變得越來越大。「沒有技術可以嗎? 」不可以! 因為他還是足球的一大部份,只是其他元素的比例也加大罷了。「中場統治力下滑,接受不了。」中場拿80%控球,現在已進入「又如何「的階段。先進的科技、數據分析、球探系統已經令一個體系的壽命大大縮短。

人才多元化才是皇道。法國也不會講控球,有的就是多種類的球員在綠茵場上。這和德、西兩國有大不同。出產的球員多元化,也是為何法國球員這樣受國外豪門歡迎的原因。

國際賽和球會賽事不同,國際賽集訓時間短,要建立一個體系還要過程中不斷更新其實很困難。將戰術化繁為簡,在國家隊的賽事會比較合理。將戰術弄得繁複,要有高位迫搶的系統,要有小組入滲的默契,要以控球率來做防守…….其實除非國家隊的絕大部分來自同一球會,否則很難實行。而在拜仁,哥帥後換了幾位教練,加上有個別主力離去(拿姆、卻奧斯、小豬),也沒有在實行四年前球隊的一套。國家隊卻還是環繞四年前拜仁的方程式制定戰術,是失敗。

國際賽,從來要抱著「唔輸便是贏」的心態行先。造好防守才想進攻……總比沒有培養出迫搶的高位防守來得穩健。

「中場控球率下滑,如何破大巴? 」破大巴永遠都是困難的。今屆世界盃的法國和英格蘭、2016年歐洲國家盃冠軍葡萄牙,也很多時以遠射或死球作開局,到頭來開局還是涉及運氣、力量和對抗。如果可以在中場爭奪中贏得更多,也會製造出更多人少打人少的機會,中場與防線之間有空間更能發揮未來一批希望如桑尼、雲拿和基拿比的長處。反而高位,即使能拿得到球,球員發揮速度的機會也不多,令比賽節奏不能加快。

控球率80%,沒速度沒對抗,什麼大巴也破不了的。

沒有奧斯爾、卻奧斯,德國隊迎來另類的磨練,對德國足球未必一定是壞事。甚至球隊可能更願意放下身段,肯作更多不同嘗試。而哥列茲卡、安利簡、達荷特、晏尼-美亞和夏弗斯,本來便有一定功底,如未來有多一點不同的歷練也會對他們的技能的多面性有幫助。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