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本溯源:2018世界盃戰術總結|靴室笑談社

歸本溯源:2018世界盃戰術總結|靴室笑談社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已經結束。除了給球迷們帶來了一個月的視覺盛宴外,對於世界各地的教練團隊們來說,這六十四場比賽有太多值得研究和琢磨的地方,對於各自球隊,乃至未來的世界足壇都有以小見大,借鑒思考的效果。尤其是在當今網路發達的年代,錄影的搜集、整理變得容易很多,甚至能通過球場上的多機位,實現一場比賽多種角度的觀察。

【前言:世界盃的特有屬性和戰術研究價值】

世界盃作為全世界最受矚目的足球賽事,它相比我們平時看的球會比賽有哪種區別?為何它具有普通聯賽所不具備的研究價值呢?

1. 世界盃的巨大影響力。無論目前歐洲球會的資源如何集中,歐冠和英超等聯賽在商業開發上能做的多麼出色,但沒人會懷疑,世界盃仍然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足球賽事,甚至可以去掉「足球」二字。像冰島這樣人口僅有33萬的小國,儘管小組僅得1分出局,但第一場迫和阿根廷讓他們一炮走紅,像冰島門將Hannes Halldorsson所導演紀錄片的廣泛傳播,以及有關冰島球員的種種流言蜚語,讓他們一時間成為這個世界的焦點。而對於那些足球主流國家來說,他們的一舉一動更是被世界放在放大鏡下觀看,任何一場比賽的出色表現或是失誤,都會帶來比平時大好幾倍的影響。而主教練的出色戰術,同樣也會成為眾人們研究的焦點。

2. 世界盃的高強度。世界盃比賽的密度極大,像法國和克羅地亞這兩支最後走進決賽的球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要打七場比賽,平均四天就需要打一場比賽。而到了淘汰賽階段,像克羅地亞連打三場120分鐘的加時賽甚至十二碼大戰,對體能的要求之高不言而喻。而且,由於世界盃小組賽僅有三場,而淘汰賽則是輸了就立馬回家,任何一名教練和球員都不敢在任何一場比賽中懈怠,也就更不可能出現球會那樣的輪休制。因此對於教練來說,他們的任何一個戰術決策、一個賽前佈置的細節、一次比賽中途的調整和換人都會在這種高強度下被放大。在球員個人精疲力竭時,就更需要依靠團隊的力量揚長避短,一個細節就可能決定成敗。

3. 世界盃的高投入度。儘管國家隊的人員流動性相比球會更大,球員的默契相對較差,但場上球員們的投入度要遠大於聯賽。世界盃四年一屆,是眾多球員們畢生的夢想。像Neymar在小組賽射入無關緊要的入球就跪地痛哭流涕,在球會防守意願一般的Messi在分組賽通過拖延時間吃到黃牌,這些事情在他們數年的歐聯淘汰賽生涯中都從來沒有過。球員在場上付出的跑動、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衝刺和回追的意願、做動作的強度和投入程度都是遠高於他們在各自聯賽時的,反而有時候能做到更好的執行教練賽前佈置的戰術。

4. 國家隊的選人機制。眾所周知,國家隊是無法像球會那樣通過引援來解決球隊的一些固有短板的。在球員的個人能力缺失時,就需要教練設計相應的戰術來進行彌補,並充分發揮自己球隊的優勢。

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本屆世界盃有哪些戰術看點值得人們注意:

【高中鋒的重新崛起】

在此前的《紫郢青索亂江湖——論「雙前鋒」潮流的回歸與演變》一文中,筆者曾寫道:「談及『整體』和『全攻全守』,跑動是基礎。但對於一支球隊的前鋒——尤其是橋頭堡來說,他們在單箭頭位置上所需要的力量和身高,就決定了他們的跑動能力會在球隊的平均水準之下。因此,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當今的世界足壇,尤其對於豪門來說,傳統的高中鋒越來越少。因為他們無法順應『整體』的潮流。」

但本屆世界盃,高中鋒大有重新回暖的趨勢。像本屆世界盃中,法國隊的Giroud、俄羅斯的Dzyuba、克羅地亞的Mandžukić、比利時的Lukaku、丹麥的Poulsen等等。他們在具有身高和體重的同時,還擁有不錯的腳下技術,因此很多能作為球隊的橋頭堡,直接接應球隊的後場長傳簡化推進,同時他們面對對手後衛也能通過體格為後排隊友撐開空間,亦或是利用身體通過簡單粗暴的搶點直接給予對手禁區壓力。而崛起的原因,在筆者看來很大程度上是和如今後衛的人才凋零有關,讓中鋒在一對一中往往能取得絕對優勢,從而能輻射全域。

當然這些高中鋒不能一概而論。像Giroud、Dzyuba和Mandžukić是屬於比較傳統的中鋒,他們是直接給予對手中堅壓力;而像Lukaku和Poulsen儘管擁有190的身高,但是他們的機動性更好,還有球在腳下連續做動作甚至向前過人的能力。因此將他們拉邊通過錯位壓制對手邊後衛,往往能取得更大的點對點優勢。像Lukaku對巴西,Poulsen對克羅地亞的比賽,比利時和丹麥幾乎都通過這一側的點對點優勢打開缺口,完成威脅進攻。

【前鋒的巨大活動範圍】

這其實是接上面的話題。像上文中提到的「全能前鋒」,在如今的戰術體系下往往都不承擔著橋頭堡的角色:比如克羅地亞的Rebic、法國的Mbappe和Griezmann、烏拉圭的Cavani、葡萄牙的C.Ronaldo等等,他們要麼在比賽中出任翼鋒,要麼出任球隊雙前鋒中的一員。

其實賽前所顯示的位置都不重要,因為這些球員的活動範圍實在太大。無論是出任翼鋒還是雙前鋒,他們都會屢屢回撤或者拉邊接應,同時在攻入final-third區域後也會快速插入禁區搶點,甚至還會在球隊防守時回退到final-third區域協助隊友完成陣地戰防守。當然,像Perisic這樣傳統的翼鋒,在世界盃中利用自己出色的身體素質完成了前鋒的效果,對英格蘭一役,他在邊線一次斜插搶點和一次頭槌二傳,完成了一球一助攻。

而強隊中最典型的反例就是巴西,他們的兩名中鋒是G.Jesus和Firmino,兩人都不是正印中鋒出身。在南美預選賽中,Tite上任後的巴西以快速反擊見長,G.Jesus在大空間下能通過靈巧的腳下、轉身和機動性擺脫對手中堅的貼身盯防,起到「反擊中轉站」的效果,他在世界盃南美洲區外圍賽中正選射入7球並送出4次助攻,效率頗高。南美球隊的中堅並不以絕對的身高和力量見長,且他們在面對巴西時敢於攻出來。

而Firmino在利物浦的情況也類似,Firmino在利物浦確實是由守轉攻的支點,但他的發揮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Salah的衝刺縱深,與對手後衛的各種對抗和背身,以及正面的帶球衝擊,他承擔的中鋒職能實際上是比Firmino大的多的。

應該說,G.Jesus和Firmino都是非常典型的「現代全能前鋒」,甚至有一些偽九的意思。但在世界盃上面對瑞士和比利時等球隊時,他們都非常堅定的採用防守反擊的策略,這讓作為單箭頭的G.Jesus或Firmino都無法發揮自己腳下和機動性的優勢,反而暴露了力量和身高的短板。典型的證據就是對陣哥斯達黎加的比賽中,Firmino和G.Jesus同時在場時前者搶到第一點助隊友完成絕殺;對比利時一戰,兩人同時在場時是巴西隊進攻最為流暢的一段時間,G.Jesus去到右路後還在禁區內完成了一個極為漂亮的穿襠過人,但隨著Douglas Costa換下G.Jesus而戛然終止。當兩人在場上只有一個時,面對歐洲的中堅兩名前鋒都顯得非常吃力,這絕對不是偶然。

【後插上中場的組織和搶點】

本屆世界盃已經沒有了14年Neymar、Robben和Messi那樣傳帶射兼具,同時能通過一己之力撕裂對手多層防線的超級突擊手打開空間並高效利用空間。因此,在前文提到的高中鋒為其他球員撐開空間時,就需要能有隊友及時跟上給予利用。而除了上文提到的前鋒外,中場位居球隊更深的進攻線,後插上往往能起到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裡就不得不提巴西隊。森巴軍團的前鋒線在本屆世界盃中集體啞火,G.Jesus五場沒有打入一粒入球,而Neymar同樣狀態不佳。巴西隊的入球任務主要交給了中場:Coutinho和Paulinho/Augusto。這三人在本屆世界盃中一共射入四球,且Coutinho還送上了兩個助攻。而這三名中場完成入球的方式,有三球都是通過後插上完成的。但這樣後插上的前提是首先需要前場能提供給中場球員空間,但巴西本屆的三叉戟Willian—G.Jesus—Neymar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準,因此這樣的後插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還有一種中場是利用這樣空間完成進攻中的組織和策劃,比如比利時的De Bruyne和克羅地亞的Modric,兩人在世界盃中的瀟灑調度離不開前場Lukaku、Hazard、Rebic、Perisic、Mandžukić等人在前場的牽制。對巴西是De Bruyne本屆世界盃發揮最為出色的比賽,而恰恰也是Hazard和Lukaku兩人本屆世界盃的最佳比賽,這裡面的關係性相當明顯。

必須要指出的是,這樣的後插上中場的意義在於:他們對球隊的進攻給予幫助,但首先是中場,能起到最基本的中場職責,保證中路的人員密度和防守,然後再談進攻上的附加作用。而如果一味的追求他們的插上,而忽視了他們的中場屬性,那就會很容易出現攻守失衡的情況。

後插上中場的所有反例,都可以用本屆世界盃的德國隊來舉例。作為衛冕冠軍,本屆世界盃在分組賽就失利兩場,提前首輪出局。而德國隊三場分組賽的過程都十分相似:德國都佔據了場上的絕對優勢,但陣地戰打不進去的情況下,被對手屢打反擊失球。


首先,德國隊擁有Khedira這樣擅於插上的中場,也擁有Reus這樣能充分利用兩線空檔(space between lines)的進攻中場,但Loew並沒有選擇讓高中鋒Mario Gomez擔任正選,而是選擇派上Werner。這樣德國的進攻在中路很難真正打出缺口,而只能通過複雜的輪轉換位和線路隔靴搔癢。對瑞典的下半場正是德國隊本屆世界盃唯一取得入球的半場,而M.Gomez正好踢滿了這個半場,Reus利用M.Gomez的前點牽制出來的空間為德國扳平。所以,在沒有高中鋒為其撐開空間的情況下,後插上中場無法發揮出自己的作用。

其次,Loew在對墨西哥和南韓的比賽中,都在60分鐘不到就換下了Khedira,一味的追求進攻。這樣就失去了一道中場屏障,讓Kroos、Hummels和J.Boateng的中軸被對手肆意衝擊,這樣失去攻守平衡後,對手就能通過一次次反擊將德國的陣型壓回到半場,甚至像南韓那樣直接取得比數上的優勢。這無疑極大的影響了德國隊的進攻效率。

【層次的重要性】

本屆世界盃,四強當中有兩支本屆世界盃以三中堅陣型為基本陣型的球隊——英格蘭和比利時。而像俄羅斯、尼日利亞、波蘭這三支球隊也通過世界盃中變陣三中堅來取得過勝利。隨著Conte在英超的大放異彩,三中堅又在世界足壇流行開來。相比於四後衛,三後衛陣式對球隊的整體性要求更高,需要球隊中更好的層次來予以維持。

層次的好處顯而易見,這極大的增加了球員在場上的跑動和對空間利用的效率。但對於一隻球隊來說,層次需要個人能力來支撐:進攻需要局部的拿球點,隊友們才能通過穿插跑位形成進攻插上的層次;而防守端則需要球員能上搶,防守陣型才能充分彈開。

可以用本屆世界盃的英格蘭來舉例:當然,英格蘭因為球員的能力問題,他們只能在應付巴拿馬、突尼西亞和瑞典這樣個人能力較弱的球隊,能彰顯很好層次:因為Harry Kane和Sterling的支點和牽制作用還不夠強。英格蘭本屆世界盃依然十分重視長傳急攻、縱向推進速度、力量與速度這些傳統英式足球的風格,但能取得突破的很重要原因在於利用三中堅帶來的中路人員密度,依託前鋒的個人能力完成前場穿插和跑動的層次,從而不會像以前的平行442那樣出現跑著跑著脫節,幾線之間出現空檔的情況。

但在面對克羅地亞時,尤其是下半場和比賽臨近結束,在失去了前場的牽制力後,英格蘭甚至在後場都出現極其混亂的情況,球員之間的傳跑屢屢出現失誤,而兩個失球也將Walker和Stones的個人能力暴露無遺。

【總結:歸本溯源?】

本屆世界盃堪稱冷門不斷:這是世界盃歷史上第一次巴西、阿根廷和德國三支球隊世界盃首輪都沒有贏球,同時沒有一隻球隊進入世界盃的前四。而像葡萄牙和西班牙這樣的球隊同樣早早出局。

對於這些世界足球的主流國度來說,他們的戰術和人才類型一定程度上也是現代足球的風向標。在高度商業化和資源集中化的今天,南美雙雄已經逐漸失去了他們極富南美韻味的一些特點,球員的能力和教練的思路愈發歐化,因為他們要迎合和適應歐洲主流球會的要求。這樣揚短避長的方式,是南美足球共同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對於歐洲的各家豪強們來說,尤其以德甲聯賽為代表,他們在球員的培育上也愈發追求所謂的「現代化」:重視線路、重視戰術意識、重視跑動、重視基本功,而輕視球員的硬實力。這樣的後果就是在核心區域非常缺乏真正的效率,因為足球場上的關鍵位置並不是單純的靠堆人就能解決的。這種對「現代化」的過度追求,往往造成的後果就是:在攻守兩端都具有相當之多的球員,但進攻中難以真正打開空間完成滲透和射門空間,防守中則在都到位的情況下而出現盯人或防守技術上的低級失誤。

在世界強隊們集體滑鐵盧後,以及三線個人能力最強的法國成功奪冠後,相信這也能引發各家球隊的思考,即什麼才是足球場上,尤其是大賽中最重要的特質。或許,在足球人才和青訓體系上,現代足球又會回到以前重視球員硬實力的年代。

靴室笑談社

致力於提供專業足球戰術分析及球探報告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