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巴之痛——贏形勢,輸細節|小陽

喪巴之痛——贏形勢,輸細節|小陽

強強對碰,再次驗證出細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兵不厭詐

泰迪繼續在賽前記招預先宣布正選十一人,間接方便對手作出針對性部署。雖然巴西正選陣容的可變空間不多,但至少菲臘比路爾斯(主守),馬些路(主攻),費蘭甸奴(速度較慢,傳控為主),費特(奔跑覆蓋型),甚至連拿度奧古士圖(入攝禁區)等人都是不同類型的球員,任何一人上陣都可帶來不同效果。另外,球壇歷史上亦證明過預先公布陣容弊多於利,除非球員本身的個人能力跟對手有明顯距離,否則情況就如2014年世界盃一樣,球隊踢法早被洞悉。

費蘭甸奴的問題

作為卡斯米路的替代者,費蘭甸奴今場表現可謂災難性。先在開賽初段的一次角球防守時跟同樣守近柱的加比爾捷西斯缺乏溝通,結果在兩人同搶一點的情況下誤把皮球頂入自己龍門。當然,任何烏龍球某程度上必定跟運氣掛勾,但在如此重要的淘汰賽階段,必須計算所有細節,例如防守企位和分派球員盯人。只可惜,球員不集中和紀律性欠奉的陋習令巴西早早落後。

其後在對方一次反擊當中,費蘭甸奴於中圈區域面對盧卡古的單人匹馬推進又被對方的假動作騙過,換作在英超賽場,費蘭甸奴早已出腳踢跌對方,中斷攻勢,奈何這次的猶豫不決最終釀成第二個失球。

再到下半場,巴西全軍壓前,但費蘭甸奴卻在中場位置的斜線傳送因力度和角度不足,被對方搶斷大打反擊,幸好夏薩特勁射遠柱出界。可以在一場關鍵大戰中先後直接,間接,差點造成三個失球,費蘭甸奴的演出除了災難性之外,亦顯示出高手過招,一次失誤足以致命。



引導對方大打反擊

防線繼續礙於回追速度不足,加上對方反擊速度亦快,令中堅米蘭達,泰亞高施華,右閘法拿不敢把防線推前,造成防線跟前場球員的距離過長,甚至斷開兩截,中場線區域只剩下兩名防中,保連奴和費蘭甸奴的位置感就成為球隊能否阻擋對方反擊的重要屏障。只不過,環顧巴西陣中不是沒有能夠提升防線覆蓋範圍的球員,但泰迪對馬昆奴斯的信任度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由於左閘馬些路長期在前半場進攻,右翼韋利安跑回後場協防需時,令比利時只要成功穿過巴西中場,便立即形成三對三局面,加上單靠法拿一人未能阻止夏薩特推進,防線險象環生。

因此,比利時能夠在上半場憑著反擊製造威脅,甚至取得入球,球員透過熟練的走位配合和發揮出色固然值得讚賞,但巴西在攻守兩線之間出現大遍空間才是關鍵所在,情況跟16強對墨西哥大同小異,試問對方怎會放過如此大好機會。

賽前部署不足

盧卡古在上半場能夠利用身體優勢於右邊製造威脅,關鍵除了米蘭達未有作出貼身攔截,給予對方有足夠時間控球,轉身,再推進之外,教練團本身沒有作出足夠的賽事部署更值得深究。



坦白說,只要在今季(其實近幾季)曾留意過盧卡古踢法的球迷都會知道,只要防守球員在盧卡古觸球前稍微貼身,施加壓力的話,盧卡古便會自自然因為first touch能力不足而自斷球權。只不過,米蘭達直至下半場才貼身緊迫盧卡古(防線同樣在下半場才推前至中場線,提早破壞對方傳球路線),後知後覺。如此大意失誤,究竟是球員本身準備不足?輕敵?還是教練團的賽前資料搜集不足?

是時候反思

再度跟冠軍絕緣,除了慣常的主力傷停問題,對手發揮出色,門前把握力不足等原因之外,忽略細節才是巴西近屆失利的關鍵。

今屆賽事跟2002年世界盃頗為相似,同樣擁有進攻三叉戟,同樣在分組賽面對哥斯達尼加,同樣在淘汰賽面對比利時(當年在16強),分別在於當年球員的個人質素較高,跟對手實力有所差距,就算在比賽細節出錯,亦可憑著球員的個人能力修補。但經過十六年後,哥斯達尼加的防守佈置進步明顯,比利時更迎來黃金一代,令巴西隊的優勢不再明顯,不能再依靠個人能力解決問題。

巴西若要在未來有所突破,必須加強對比賽細節的部署,減少臨場後知後覺的次數,以及增加前場組合變化的頻率。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