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分析】葡萄牙vs烏拉圭(世界盃十六強)|論足球

穩打穩紮的防守,一向都是在世界盃走得遠的關鍵。烏拉圭今仗就憑著出色的防守,徹底封鎖了葡萄牙的強攻,並向大家證明他們具備擊敗任何一支球隊的實力。

【烏拉圭的4-3-1-2】

分組賽頭兩場發揮欠佳,烏拉圭主帥泰巴利斯在對俄羅斯一仗,決定以4-3-1-2取代本來的4-2-2-2陣式。變陣後球隊的組織力明顯有所改善,今仗沿用是意料之內。

關於烏拉圭可應用4-3-1-2陣式的可能性和其中一個原因,在列強檢閱文章中已略略提過:

//今季在意甲發光發熱的中場中托利拉亦在陣中。托利拉是今季歐洲各大聯賽表現最優秀的防中之一,具備出眾的控傳能力、靈敏度和跑動力,搶截力亦比域仙奴和賓坦古出色。不過,由於他直至今年三月才首次入選國家隊,可能仍未完全融入球隊的體系,所以很可能會先列後備。若果泰巴利斯可以將他融入球隊的體系中,如改以4-3-1-2菱形中場應戰,相信會令烏拉圭的戰力更上一層樓。//

經過兩場漂亮的勝仗,已充分證明4-3-1-2陣式比較適合烏拉圭的人腳和踢法。人腳方面的理由十分簡單,正如上文提到,這陣式讓陣中最有能力的球員,同時並存在正選陣容之中,可提升球隊整體質素。上文的一小段,總結了托利拉的質素與可為球隊帶來的貢獻。以他在4-3-1-2中取代其中一名翼鋒(洛迪古斯、山齊士或迪亞拉斯基達),無疑能達致提升整體質素的效果。另外,在4-2-2-2陣式下,兩名中場賓坦古與域仙奴的最佳位置都不是防守中場(Regista)。墮後到第一道防線前處理後場組織,並覆蓋中路進行掃蕩和補位,都非一般中場中的專長。要兩人分擔這些職責,似乎影響了他們與球隊的發揮。而托利拉的最佳位置就正正是逗得最深的防中,可解決球隊組織力和中路防守的不足。

戰術上,分組賽首兩戰,烏拉圭組織力不足的問題主要源於球隊的陣形。兩名中場的角色濛糊導致位置太深,而兩翼又基於踢法和能力所限未能在輔位提供支援,令球隊的前場和中後場形成嚴重斷層的問題(圖一),蘇亞雷斯和卡雲尼完全被孤立。而4-3-2-1陣式就可改善這方面的不足。有托利拉負責第一階段的後場組織,解放了域仙奴和賓坦古,兩人可更靠近一對前鋒,亦讓蘭迪斯可留在較熟悉的邊路,不用回撤到更深或中路的位置。因此,4-3-2-1同時增加了後場組織時的高位傳球選擇,以及對兩名前鋒的支援。烏拉圭今仗的第二個入球就是很好的例子。攻中賓坦古利用更貼近蘇亞雷斯的位置,在前場搶贏了第二點,然後以盤球吸引防守者上前,再分邊予遠邊的卡雲尼(圖二)。

圖一:烏拉圭4-2-2-2的組織問題

 

圖二:烏拉圭的4-3-1-2改善了陣形的問題

【烏拉圭先拔頭籌】

今場比賽,烏拉圭於初段就採取主動,令比賽節奏十分明快,雙方互有攻守。前線兩人憑着勤奮的走動,再配合中場對葡萄牙防中的盯人策略,令他們在早段稍為佔優。控球在腳時,烏拉圭的踢法頗為直接,不時以長傳很快就將皮球送到前線兩人腳下。他們的長傳以平飛球為主,讓兩名前鋒可運用身體的對抗性保護皮球,避免過多的爭頂情況。另外,4-3-1-2陣形在實行上明顯是不對稱,相比起左路域仙奴和拿索特,蘭迪斯和卡沙利斯的位置較前,大概是為了針對古里路對抗性不足的弱點。與此同時,一對前鋒的分工亦頗為清晰:蘇亞雷斯通常在最前線,不時移到右路弱點進攻古里路;而卡雲尼的角色則類似輔鋒,較多墮後和活躍於左路,以靈活的走動把握場上的空間,此流動性和活動範圍令防守球員難以預防。不對稱的陣形意味著烏拉圭的進攻主要集中在右路,蘇亞雷斯、蘭迪斯和卡沙利斯在這邊形成Overload,把握第二點混亂的情況製造機會。上半場烏拉圭較有威脅的攻勢,大多都來自右路。

【嚴密的低位防守,單調的邊路進攻】

早段先開紀錄後,烏拉圭就主要在低位佈防。前場雖然偶爾出現局部壓逼,但當葡萄牙穿越第一道防線後,就可輕易地推進到前場並形成陣地攻防戰。

低位防守時,烏拉圭的陣形為4-4-1-1/4-3-2-1,卡雲尼會在中路墮後協防,蘇亞雷斯則留在前場。為了制衡葡萄牙的側擊與傳中球,烏拉圭的中場和後防線會維持極為緊密的距離,前者基本上會墮後到禁區邊緣一帶。中場保守的位置,當然犧牲了施壓的能力,葡萄牙可在三閘線附近不斷轉向尋找缺口。但應付傳中球時,緊密的距離讓他們可在禁區內取得人數優勢(圖三),亦防止對方在禁區頂取得第二點後施展遠射。再加上球員出色的防守能力、對抗性和紀律性,烏拉圭交出了近乎完美的防守表現。

要拆解烏拉圭的低位防守,葡萄牙實在顯得吃力。整場比賽,葡萄牙有威脅的攻門是少之又少,施華的一次黃金機會都只不過是梅斯利拿失誤所引致。進攻端的乏力主要源於他們單調和不湊效的進攻套路。從正選陣容已經可推測,山度士同樣希望集中在右路側擊,因此以助攻力較強的彭利拿取代了常規正選薛迪蘇亞利斯,而貝拿度施華亦重返右翼一席。對於山度士而言,針對烏拉圭的左路是可以理解,因為左閘拿索特是攻強於守的閘位球員,而左中場域仙奴的協防力亦不及右路工兵型的蘭迪斯。部署的影響下,彭利拿在邊路十分進取,頻頻把握施華的內切作出疊瓦式走動。上半場,葡萄牙不斷將皮球運到邊路,嘗試透過傳中球製造機會。

然而,葡萄牙的側擊在實行上確實未如理想,未能製造有利傳中球的情況。進攻節奏過慢是問題的主因。當皮球在轉向後進入輔位或邊路時,不論是右路的施華或是左路的C朗拿度或馬里奧,都甚少進行任何加快節奏的舉動,如立刻傳中或配合。這些球員的持球時間太長,太希望在邊路可靠疊瓦或者個人突破找到缺口,讓對方防守有很多時間重新調整和準備應付傳中球(圖三)。當突破未成時才將皮球送入禁區,對手在有時間協調下當然可從容以對。

圖三:烏拉圭的低位防守與葡萄牙的單調側擊

另外,禁區的佔據亦是問題所在。C朗拿度經常會移到邊路上腳或串連,與球會的角色截然不同。眾所周知,C朗近年已由翼鋒轉型成為禁區內的殺手,往往憑著卓越的彈跳力、加速、反應、揳位意識與把握力,在禁區接應隊友的輸送取得入球。在一場以側擊和傳中球為主的比賽中,擴大C朗的活動範圍,只會削弱球隊在禁區內的震懾力,也沒有充分利用皇牌球員的長處。當然,山度士可能透過這角色讓他更多以後上的姿態殺入禁區,令高甸或占美尼斯無法一直看管著他,但這做法似乎不太奏效,還加重了他的負擔和影響了球隊進攻的流暢性。今時今日的C朗,在禁區外的創造力其實是微乎其微,最多都是在反擊時作簡單的串連工作(例如對西班牙那場比賽)。今仗,C朗多番在禁區外上腳和盤球,雖然可吸引多於一名防守者的包夾,為遠邊的隊友製造空間,但缺乏傳球視野和意識令他往往只可以回傳,而對手就有時間可重整陣形。大幅度的移動與過多的持球和遠射,還影響了球隊的進攻節奏和結構。

【下半場的戰情發展】

半場時,山度士作出了一些位置上的調整,希望解決攻勢太迂回曲折的問題。貝拿度施華由右翼移入中路,飾演類似十號位的角色;左中場馬里奧就移到右路;前鋒古迪斯就更多活躍於左路位置,分擔C朗回撤串連的責任;而左閘古里路亦更加進取,成為了左路側擊的重心。調動後,葡萄牙在下半場初段的取態稍有改善,移師右路的馬里奧和古里路可更多利用順腳的優勢,在禁區角附近的位置傳中。擴大了貝拿度施華的活動範圍對其發揮亦有正面影響,始終他是陣中最具創造力的球員。數據上反映,不論是傳中抑或是獲得角球,下半場的次數比上半場高出一倍。雖然有威脅的攻門不多,但至少施華的黃金機會和比比的入球,都是來自傳中球和憑傳中球搏到的角球。山度士在下半場中段兩個換人調動,都是建基於傳中球的套路上。哥利斯馬和安祖施華,分別具備側擊和禁區內的把握能力。去到比賽尾段,烏拉圭可以說是全軍退守,體力都嚴重下降,比賽形勢更加一面倒,但葡萄牙始終無功而還。

葡萄牙進攻上的核心問題,在短時間內始終難以解決。從上屆歐國盃起,他們一直以穩守突擊的風格為主。球隊的組織力甚為平庸,今仗在先失一球的情況下被逼採取主動,就顯得無計可施。除了傳中球外,大致上就沒有其他進攻套路,山度士所作的調整亦只限於人腳上。要破解低位防守,最棹忌的偏偏就是緩慢的轉向加上遠距離的傳中球,因為這是對方預計之內的情況,而且禁區內的人數優勢進一步令製造機會更加困難。要增加傳中球所帶來的優勢,就必須先以傳球或走動來製造有利的情況。例如,Overload一邊然後快速轉向、在輔位而非邊路傳中、以交叉換位擾亂對方的防守對位等等。可惜今仗在葡萄牙身上看不到這些元素,未能拆解低位防守是合情合理。

【總結】

在準備列強檢閱的文章時,曾經掙扎過究竟寫烏拉圭還是葡萄牙,因為兩支球隊的風格有幾分相似,都具備成為黑馬應有的元素。我們最終選了烏拉圭,主要原因就是覺得他們的防守穩固得多,而且前線有兩人可互相配合和分擔入球的重任。今仗就充分反映了他們這方面的優勢,絕對是他們目前為止今屆的代表作。下場面對同樣是以穩守突擊為主的法國,戰情可能會與今仗有點相似。另邊廂,對於C朗拿度而言,今場敗仗很可能會為他的世界盃生涯畫上句號。那些從來不該存在的比較,希望亦會隨著這場比賽而告終。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