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稿】【Michael Cox】萬變不離其「攻」:強隊難過三閘線?|譯者:雯B

戰術為足球體系不變的起點,但開始有人會討論這些所謂戰術的意義,當中包括妨礙某些好球員的自由,或者已經可以主動破壞對方的進攻。但所有的戰術都是針對進攻而設計。每一支戰術都可以為球隊帶來平衡,更可以在不同變換的概念中,幫助球隊形成一個有凝聚力與和諧的「群體」,當然更能夠為球隊在對方三閘線位置帶來不同的進攻威脅。在現時足球的世界中,大部分主帥都會思考如何令球隊有更好的進攻平衡,融合各個戰術概念與如何才有最好的運行方式。

但所有的戰術都是針對進攻而設計。每一支戰術都可以為球隊帶來平衡,更可以在不同變換的概念中,幫助球隊形成一個有凝聚力與和諧的「群體」,當然更能夠為球隊在對方三閘線位置帶來不同的進攻威脅。在現時足球的世界中,大部分主帥都會思考如何令球隊有更好的進攻平衡,融合各個戰術概念與如何才有最好的運行方式。

總括來說,足球中的進攻包含了數個重要部分:跑身後波、拉闊球隊陣式、透過跑動去拉出對方防守區域空位、中場後上插入。前線的第一點,擁有可以連結陣式的球員,甚至一些長傳或遠射機會去確保擁有不同的方式,避免球員擅自引球突破。

不過,今屆世界盃有很多球隊只用上3-4名攻擊球員,令球隊進攻問題浮現,領隊需要主動去找出攻守之間的平衡,現時為止,四支世界盃大熱門:巴西、西班牙、法國與德國均沒能找到最好的平衡。

原文鏈結:ESPN
原文作者:Michael Cox
譯文:雯B
(本文寫於分組賽第三輪完結前)

巴西之患:中前場人選配合

最明顯的例子是泰迪(Tite)所領軍的巴西,在比較第二仗擊敗哥斯達黎加與第一仗被瑞士逼和後,表現高下立見。在對戰哥斯達黎加的下半場,巴西擁有明顯的改變,皆因泰迪放入更多的有能力的攻擊球員,也都改變球隊的進攻方法。

先解說一下古天奴(Philippe Coutinho),泰迪自世界盃後,將他由右翼的位置變回左中場的位置,這改變找到古天奴與巴西的配合之道,同時在面對巴西擁有保連奴(Paulinho)與卡斯米路的雙防中之時,也擁有足夠創造力。此子在兩仗都攻入為球隊先開紀錄的一球,對瑞士射出自己「古一招」的招牌遠射。這改變也為前線三叉戟帶來更多空位。

其實泰迪更想用韋利安(Willian)讓巴西在邊路有更多的機會,不過除了利用他的回防鞏固後場,容許尼馬有更多進攻自由,還是很難精確地去解釋韋利安的功用。當然在這個安排下,巴西或會在對戰強隊時有更大的優勢。但在對戰哥斯達黎加時,巴西最大的問題球隊是進攻闊度不足。韋利安在半場被換出,由杜拉格斯哥斯達(Douglas Costa)入替,此子換入便發揮出最大的效用,他也帶動了巴西的進攻節奏,令巴西在下半場佔盡優勢,哥斯達製造出的闊度、速度、令中與盤球均帶來極大威脅,他能引開對手,為隊友拉出空位,特別是為了尼馬。

為了配合尼馬,正前鋒的位置也是巴西的考慮極深之位置。加比爾捷西斯(Gabriel Jesus)正選上陣,當然他能與對方中堅對抗,但對方守線不斷後退時,他能發揮的作用便有限。而另一位正前鋒:法明奴(Roberto Firmino),他在利物浦被改造時一個9號位球員, 本身令泰迪考慮其表現。法明奴在縱深位置擁有極大威脅,但會在拉後拿球時影響尼馬走位與持球。不過,法明奴可以為尼馬帶來One-two的小組組織機會。所以,人選配合就是巴西真正的問題。

西班牙之患:欠中場後上支援

巴西這個處境與另一支大熱門——西班牙的問題類似。西班牙對著葡萄牙驚險賽和3:3,也只小勝伊朗1:0。西班牙教練希亞路(Fernando Hierro)跟巴西一樣,把右路的進攻組織者(Advanced Playmaker)內收成為一個站位更靠近中路的中場。在對伊朗一役,大衛施華(David Silva)以右翼的身份出場時,他的左腳會使他多時向禁區大位方向控球,因此對伊朗的時候,他就變成中場。因此這逼使希亞路要用上皇馬右翼盧卡斯華斯基斯(Lucas Vazquez),使他能在右路帶來闊度。至於左路,就會交由巴塞隆拿左閘,喜愛走上走落的佐迪艾巴(Jordi Alba)拉闊。所以,右路的調度看似合理。

但是,西班牙一眾球員不太適應戰術。首先,盧卡斯華斯基斯在右路的表現乏善足陳,無法成功傳中,整支球隊也沒有太多的致命傳送去打破對方的防守。就算他們擁有世界級前鋒迪亞高哥斯達(Diego Costa),他能接應不同的長傳,運用他的身體對抗去停球。他暫時也在分組賽攻入3個入球,就算他在對伊朗的入球十分幸運,但他也是西班牙在禁區內的第一傳球選擇。

西班牙的進攻,缺乏足夠的後上支援。這是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因為一隊球隊同時擁有大衛施華與伊斯高(Isco)等天生十分有創意力的球員,在外圍賽,他們的後上能力被完全發揮,攻入不少入球之餘,更讓正前鋒的工作變成助攻,而非入球。他們倆是「Tiki-Taka」戰術中很需要的球員,但現時他們卻離開很遠,也只讓迪亞高哥斯達單打獨鬥。

德國之患:沒有善用邊路提速?

說到德國,他們第一場對墨西哥根本就應該需要取下勝利,但要去到第二場對付瑞典才能驚險取勝。主帥路維(Joachim Löw)在兩仗之間作出不少的調動,雖然最後也能取得重要3分,但路維真的有好好發揮對面4個攻擊球員的能力嗎?

我覺得沒有,事實上,我並不覺得有德國球員有絕對正選的能力,尤其是在嘗試將奧斯爾(Mesut Ozil)變成後備後。添姆雲拿(Timo Werner)證明了自己擁有爆破的能力,但沒法製造入球,已經是問題。德國在馬里奧高美斯(Mario Gomez)入替後,才製造出更多進攻機會,這個傳統中鋒能讓德國的邊路球員更放心在邊路發動攻勢,甚至以地波傳中已經產生不少攻勢。添姆雲拿在左路發難時,也可以切入禁區為德國帶來第二或第三點的進攻,繼續更多空位以進行圍攻,正正就是為德國製造助攻,傳送予萊斯(Marco Reus)射入追平一球。

沒有在第一場對墨西哥的賽事中上陣的萊斯,在對瑞典一場中擔正,也為添姆雲拿帶來不少的幫助與輸送,也可以在對方後衛縮在半場時,成功進行突破,他應該需要在這位置上待更久。而我就質疑達斯拿(Julian Draxler)與梅拿(Thomas Muller)的表現。對於梅拿,我就更有不少的問題,他本身就擁有很高的實力與潛質,只是沒有奧斯爾般優雅,但位置編排上令梅拿「被廢」,所以也很難要求他為德國隊帶來入球與助攻,而擁有不錯表現的布蘭特(Julian Brandt)除了能夠帶來闊度外,也可以為德國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機會與射門。

法國之患:對基奧特的使用

而最後,我本身就是談到有四支大熱門,最後一支就是法國。攻守平衡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迪甘斯(Didier Deschamps)在第一戰就用基沙文(Antonie Griezmann)、麥巴比(Kylian Mbappe)與奧士文尼丹比利(Ousmane Dembele)去攻堅,這選擇看似正常:他們3個擁有速度、技術,也十分多功能。當領隊排如此多變的三前鋒時,就只有一個結果:他們沒有正確的位置,可以變換、與合作,務求令對手混淆。

不過,這戰術真的是紙上談兵而已,在對澳洲的首25分鐘,大家就感覺到法國需要基奧特(Olivier Giroud),看起來是Plan B的他,他沒有三子的技術與速度,但他的作用截然不同,他可以令法國的踢法變得更直接,他在後撤拿球時,會用「One-Touch」的技巧加快組織速度,更多時能殺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而屬法國進攻核心的基沙文,能在基奧特發揮得更多,而普巴也可以在基奧特在陣中有更多傳球的選擇,正正對澳洲2:1的助攻,正正就是基奧特的第一時間彈傳後,普巴趁機入楔,逼使對方擺烏龍。

而基奧特也在對秘魯一戰中正選登場,他也靠射門被對方門將撲出後,安巴比補中,射入奠勝一球。基奧特在陣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迪甘斯被逼要放棄前線三子,而奧士文尼丹比利就是「犧牲品」,但推有三子加上基奧特的法國其實也可以打4-2-3-1,或者是4-2-4,讓法國的中場發揮其能力:馬度迪(Blaise Matuidi)可以專心防守對方主將,之餘也可以有時參與進攻。面對秘魯的艾雲古拿(Luis Advincula)時(這位秘魯右閘今屆比賽十分耀眼),擁有速度與膽識,馬度迪已經可以做第一道防線。

總結來說,四隊大熱門都有自己的問題,大家都想打出自己最理想的陣式,利用速度、走位與有能力的球員去合作,去製造進攻。不過,這些戰術已經忽略了最簡單與舊式的闊度、禁區現身與後上。這四隊大熱門不斷尋找最好的戰術,卻為大家帶來更多的質疑與責罵。

體嘢編輯部

資訊浩瀚;東張西望。 竭盡所能;深入求真。 企高一格;全新體法。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