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大難題困擾的德國隊,桑尼的落選只反映問題一部分 | Nic

今週星期一的下午5時45分,德國隊公佈了世界盃的最後23人大軍。從初選名單篩走的4名球員為利華古遜的門將蘭奴(Bernd Leno)、同隊的年輕中堅莊拿芬-他亞(Jonathan Tah)、弗賴堡中鋒彼得臣(Nils Petersen),以及球迷還未能接受其落選的曼城翼鋒里萊-桑尼(Leroy Sane)。

年僅22歲的里萊-桑尼,今季被選為英超最佳年輕球員,是聯賽的次席助攻王,並且全季各項賽事交出14個入球和19個助攻的亮麗成績單。除此之外,里萊-桑尼曾在英超首回合對車路士的比賽中錄下35.48公里每小時的段速。這不僅令里萊-桑尼成為今季英超速度最快的球員,也是英超自錄下各球員段速以來,速度最快的一位。里萊-桑尼在英超有多達112次的成功盤扭過人(successful take-ons),在聯賽也是名列前茅。

年輕、有速度、有突破能力的里萊-桑尼落選德國隊的23人名單,固然令球迷失望。德國隊缺少了一個可以用來變奏或改變戰略的棋子,球迷也無法在世界盃一睹其風采。但里萊-桑尼的落選,對筆者來說不只是失去了一個好球員的個別問題,其實也反映了近年球隊建造上的一些弊病。甚至,里萊-桑尼已不是第一位有能力為球隊帶來不同元素卻在國家隊名落孫山的好球員。

這支看似已經是球星如雲的德國國家隊,本來絕對有條件成為一支更多元化的球隊,甚至有可能在世界盃衛冕。如這次世界盃成績不佳,選擇行單一路線的國家隊教練路維(Joachim Loew)責無旁貸。

問題1- 選人標準的單一

明白國家隊的訓練時間不多,球員間的默契和球員對教練戰術的理解成入選的一大原因,但球員的狀態總也不能置之不理。其實德國近年人才輩出,選擇本來就不少,這令路維選人的任性和固執加倍放大。

這次落選的名單中,有幾位球員可以為球隊帶來些目前這23人大軍欠缺的元素: 如辛度-華拿(Sandro Wagner)、安利簡(Emre Can)、拿斯-賓達(Lars Bender)、里萊-桑尼(Leroy Sane)、麥斯(Philipp Max)、富高洛(Niclas Fullkrug)和受傷的基拿比(Serge Gnabry) 。

辛度-華拿其實比馬里奧-高美斯更適合任添姆-雲拿(Timo Werner)的替補方案。點解? 因為馬里奧-高美斯雖然比較全面,卻無一技能有壓倒性優勢。如果比賽已經過了70分鐘,球員落後0:1,現有的傳控打法又無法打得入對方的心臟地帶,也許只能簡單地靠兩邊傳中取得攻門機會。這樣,辛度華拿後備落場能為球隊從傳中球帶來的優勢會更明顯。也許辛度華拿腳下功夫和速度不夠出眾要任後備,但他在制空的優勢確是Plan B的一大殺着。路維不喜歡他言行高調,又是另一個故事。馬里奧-高美斯雖然身材也算高大,但從以往的紀錄所見,他是一名適合踢正選而非後備撳掣用的球員。

今季德甲聯賽的銅靴,效力漢諾威的25歲中鋒富高洛同樣有一個極出色的球季。而其頭球爭贏次數多達170次,在全個聯賽排第四 。相信如果他入選也可以和辛度華拿一樣為球隊帶來另類元素。反正入初選名單的「國家隊新秀」彼得臣已經29歲,路維亦看似從未想過將他帶到俄羅斯,選一名24/25歲的中鋒進初選名單為未來舖路其實較合理。

安利簡和拿斯-賓達能為球隊的中場線注入其他元素,也能提供球隊中場線欠缺的身體對抗和防守。但還以為控球是最佳防守的路維(個人觀察,這理念很理想化但其實沒有行得通),選了三位控球出色但防守硬度和覆蓋的中場中路球員: 卻奧斯、根度簡和魯迪。基迪拉和哥列茲卡勤於跑動,但其實也是擅攻不擅守,作為box-to-box也是在前場的時間較多。而能勝任右閘(也是另一個需要人手的位置)和防中的拿斯-賓達,全季平均獲得2.65的《踢球者》表現評分,在德甲位列第一。球隊有是否不能選入一名較着重防守和對抗的中場球員,為球隊的中場線帶來另一元素? 畢竟控球其實並非比賽的全部。

之前所見,無論是比拿拉比(Karim Bellarabi)、里萊-桑尼和基拿比,這類踢法較自我的爆破型邊路球員,在路維的國家隊總顯得格格不入。原因是路維是着重小組滲入的教練,兩邊翼鋒也要到輔位(half spaces)幫忙小組的策應和入揳,走外線再傳中的功夫便由甘美治(Joshua Kimmich)或赫陀(Jonas Hector)一對具出擊力的閘位球員包辦。但是球隊否連一名傳統翼鋒的生存空間也沒有? 想說,如果現有的套路找不到好處,後備席中有多點不同類型的球員作變陣之用也確是好事。

現在,我們看到德國隊的「翼鋒」如湯馬士-梅拿(Thomas Mueller)、萊斯(Marco Reus)、戴斯拿(Julian Draxler)和布蘭特(Julian Brandt)均不是邊路爆破型的球員,反而更多往中路尋射門或傳球機會。由於欠缺一名跑外線的球員,球隊又是否完全沒有留下桑尼的空間?

卻奧斯、根度簡、魯迪、基迪拉和哥列茲卡這五位中場,不是只擅於傳控便是攻強於守。又是否完全沒有一名像拿斯賓達這樣的一名防守型中場的生存空間?

德國不是沒有人,但是路維選來選去都是同一類的球員,令球隊可變化的條件大減。不難發現,路維選的這23人,其實都能為球隊帶來另類元素的球員不多。即使在後備席,路維也沒有為球隊的Plan B作太多準備。如落後一兩球,其實德國能變奏或改變戰略的條件也不多。偏執的選人也令這支德國變成一支單一傳控的球隊。球隊的結構本來可以更多元化,因為德國的確有一個很大的人材庫。現在身體對抗、突破和速度,也完全在這支23人大軍中漸漸消失。

德國又是否無人材?當里萊-桑尼,辛度-華拿,安利簡、基拿比、蘭奴、拿斯-賓達、麥斯、富高洛、莊拿芬-他亞、彼德臣、懷高(Julian Weigl)、哥洛斯(Pascal Gross)、菲臘(Maximilian Philipp)、禾夫(Marius Wolf)、馬克-烏治(Mark Uth)、奇雲禾治((Kevin Vogt)、泰路-卻拿(Thilo Kehrer)、費希文(Ralf Fahrmann)、禾蘭特(Kevin Volland)、史甸度(Lars Stindl)、卡拉馬(Christoph Kramer)、夏弗斯(Kai Havertz)、達荷特(Mohmed Dahoud)、古沙(Mario Gotze)、舒爾利(Andre Schurrle)、沙基(Davie Selke)、麥斯美亞((Max Meyer)、麥斯告斯(Max Kruse)、梅斯達菲(Shkodran Mustafi)和賀維迪斯(Benedikt Howedes)等都可以因為不同理由毫不考慮,其實路維本來絕對有籌碼去建造一支結構更多元化的23人球隊。

也許路維多年來確立了的傳控踢法,令德國處於一條不歸路。但後備席上連變換節奏和踢法的棋子也沒有選,是路維的責任。而傳控理念又是否像2009-2015般這樣主宰球賽? 從近五年皇馬四奪歐聯冠軍,馬體會和祖雲達斯各入兩次歐聯決賽所見,這些球隊均並非以傳控為主導的球隊。

有着不同的元素,一個平衡的球隊結構,在盃賽會比傳控有利。聯賽,也許又是另一說法。

問題2- 陣式選擇

還是保留4-2-3-1的陣式嗎? 中場由卻奧斯和基迪拉的二人組合領軍,相信我們在「主導球賽」之前,已經輸了反擊。「控球為最佳防守的理念」不知不覺間也變得過時。特別2015年後,以傳控主導球賽的越來越少,其中也包括了巴塞隆拿。

打了多年的4-2-3-1的陣式,其實總有點遷就奧斯爾(Mesut Oezil)。但又是否是時候去加強中場中路的人手? 若有一名球員在卻奧斯和基迪拉的身旁保護着較進取的二人,中場的結構會相對較為鞏固。2014年,德國便有「小豬」舒維恩史迪加(Bastian Schweinsteiger)在卻奧斯和基迪拉二人身後作掃蕩,那時球隊便是以4-1-2-3(或是4-3-3)取得成功。

 

2018年,沒有了「小豬」,中場只剩下卻奧斯和基迪拉,加上一名表現/態度飄忽和功能單一的奧斯爾。看來中場的保護和人數比較起四年前薄弱了不小。

若在卻奧斯和基迪拉身後安排一人,這人又應該會是誰? 我的建議是: 三中堅的組合,其中一名中堅(e.g.候姆斯)多到中場附近作上搶,為愛上前助攻的卻奧斯和基迪拉二人減壓,並帶來對抗上的優勢。

球迷也不用擔心3-4-3陣式無攻力,其實也只是三人和四人防線的切換。想象下,其實當這位第三中堅上前掃蕩,兩翼衛後移,這3-4-3陣式便會變成4-1-2-3(或4-3-3)的陣式。在比賽中,這3-4-3變4-3-3的切換,其實在現今球壇也常見。

而這個介乎於中堅和防中之間的角色,其實候姆斯、蘇利(Niklas Sule)和堅達(Matthias Ginter)也有能力勝任。3-4-3,一名中堅到中場上搶,剩下的兩名中堅無論是保定和蘇利,或是保定和候姆斯,都能給予球迷信心。

而3-4-3的陣式,其實也是去年德國以B隊贏得洲際國家盃冠軍的主陣式。路維對這陣式的運用也有一定的經驗,相信3-4-3和4-3-3之間的切換也會在他考慮之列。

個人希望見到的陣式——

防守: 3-4-3

——————達史迪根
————–保定——候姆斯
——————–蘇利
—甘美治–基迪拉–卻奧斯–赫陀
———梅拿——-雲拿——萊斯

進攻: 4-3-3

—————–達史迪根
-甘美治—-保定——-候姆斯—–赫陀
———————蘇利
———-基迪拉——-卻奧斯
———梅拿——雲拿——-萊斯

問題3 – 紐亞和奧斯爾

這一刻你問我達史迪根和紐亞誰應該正選,我還是會答你:達史迪根。達史迪根過去兩季在巴塞演出亮麗,去年夏天也為德國國家隊奪得洲際國家盃冠軍。紐亞傷了近一年,復出的計劃亦一再延遲。近日紐亞終於康復,在對奧地利的比賽中也有上陣。但是我還是支持一直有比賽磨練着的達史迪根。

和紐亞的年齡無關,甚至我認為32歲對龍門來說影響不應太大,也是門將黃金之齡。我擔心的是紐亞近兩季的傷患史和狀態。傷了近一年,才剛剛復出一場,又是否能在世界盃的大賽中把守獨門關?

「精神支柱」?我們也應該適應了沒有紐亞的日子。而世界盃外圍賽和洲際國家盃為德國把關的達史迪根無論在巴塞隆拿和德國國家隊都明顯已上力。類似的情況在四年前的世界盃出現過,西班牙的隊長丶「精神支柱」卡斯拿斯,力壓表現更有說服力的年齡門將迪基亞繼續把關。結果? 卡斯拿斯在2014世界盃大出洋相,西班牙也分組賽出局。要留意,當時卡斯拿斯甚至並非受傷患困擾。

重申,我執着的不是年紀,而是比賽狀態。如果講地位講經驗就可以必然正選,現在德國隊守龍門的應該是「黑燕子」美亞。但是,這不可能,足球是看體能、反應、狀態的運動。2006年世界盃,「大猩猩」簡尼(Oliver Kahn)也被在阿仙奴表現出色的列文(Jens Lehmann)取去了其正選門將位置。也是當年的教練奇連士文才有這勇氣去下這驚人的決定。

奧斯爾的問題,大家可能已經知: 表現/態度飄忽、功能單一、防守的貢獻不大,而且其位置也相當難遷就。有了奧斯爾,基本上已經鎖定了球隊只能踢4-2-3-1的陣式。而因應球隊攻守要作改變、陣式的切換,有了奧斯爾便多了限制。

在今時今日講求中場爭奪的年代,在奧斯爾身後是卻奧斯和基迪拉兩名偏向擅攻不擅守的中場。奧斯爾不但不能提供中場硬度,而且覆蓋小,沒有速度。無在4-3-3或3-4-3的陣式,只能踢攻擊中場的奧斯爾無論任中場中或翼鋒,位置都比較尷尬。四年前的世界盃,德國隊踢4-3-3的陣式,中場由小豬、卻奧斯和基迪拉保持攻守的平衡,奧斯爾則被用作翼鋒。縱然德國奪冠,整屆賽事奧斯爾的表現只能說是平平。

個人認為,路維也是時候考慮把奧斯爾搬到後備席了。當然,世界盃的分組賽階段,我絕對認為奧斯爾會繼續正選。但如進入淘汰賽,球隊要加強中後場的人腳和硬度,由4-2-3-1變為4-1-2-3或3-4-3勢在必行。路維又是否捨得放得下奧斯爾? 因為奧斯爾在兩個陣式中,定位也比較尷尬。奧斯爾那望穿秋水才有一腳的「Killer Pass」 ,又是否值得球隊去放棄中場的防守硬度和陣式的變換去得來? 到了淘汰賽一場過的賽事,奧斯爾單一的功能,柔弱的對抗和飄忽的狀態將成為德國國家隊的短板。

路維會在淘汰賽變陣嗎? 從以往幾屆大賽的經驗看來,他有這前科的:

2008年歐洲國家盃,八強對陣葡萄牙時路維又以往的4-4-2陣式變成4-2-3-1陣式: 當時路維被罰坐觀眾席,但賽前他把高路斯(Miroslav Klose)之前的雙前鋒拍檔普度斯基(Lukas Podolski)放到左翼位置,波歷克(Michael Ballack)由之前的中場中位置前移成攻擊中場,在高路斯身後作支援;由於波歷克前移半格,中場的拍檔便由路菲斯(Simon Rolfes)和希斯貝加(Thomas Hitzlsperger)負責掃蕩,效果卻出奇地好,也成功擊敗葡萄牙入四強;2014年世界盃分組賽德國表現除了首場大勝葡萄牙外便無亮點,入到16強對阿爾及利亞更差點被對方淘汰。8強迎戰法國,路維終於肯大變陣: 拿姆由中場踢回右閘、一路用梅迪薩卡(Per Mertesacker)打高位防守的試驗也告玩完、球隊也面對現實放棄無鋒陣並以老將高路斯掛帥;2016年歐洲國家盃,路維在分組賽頭兩場差勁的表現後,也放棄了古沙和候維迪斯,改用了中鋒馬里奧-高美斯和右閘甘美治。去到八強和四強迎戰意大利和法國,路維便由4-2-3-1變陣3-4-3,雖然四強被東道主法國淘汰但表現也算不錯。

路維在大賽前的部署並不精密,甚至漏洞處處。今屆,縱然奧斯爾在分組賽能正選上陣,也希望球隊進入淘汰賽後便會考慮把他放到後備席。德國隊在戰術和陣式上的一些限制,也會隨着奧斯爾被貶後備而有所改善。奧斯爾,是完全影響德國上限和下限的球員。

總結

相信德國有機會在八強止步。面對G組的次名無論是英格蘭或比利時,或H組的塞內加爾……德國已不再有上風。特別是如果路維還是堅持傳控踢法的話。德國只球控球在腳,面對密集防守也苦無破門之絕技;防守由於中場偏向柔弱和攻擊型,對應付快速反擊也極無保證。

路維要考慮變陣,4-2-3-1實在有點冒險;也要考慮放走奧斯爾或梅拿基中一人;更要考慮為球隊注入更多不同元素,也勿盲目追求傳控。西班牙在2014和2016年不也是早早出局嗎? 也許,路維建立多年,以傳控為重心的球隊也需要再訂下未來的方向。

路維在任德國隊教練12年,無論對選人的標準、球隊的風格以及個別球員在場上的使用,都建立了莫名奇妙的固執(2016年的普度斯基?)。如球隊不作出改變,相信這支應屆衛冕球隊在這屆世界盃的路也不會走得遠。

如這屆世界盃是在八強或之前提早出局,德國足總以及路維也是時候痛定思痛,繼2000年後準備下一次的改革: 青訓是否繼續只朝著傳控理念走,而忽略了單對單過人,頭球和對抗等元素? 早前,德國國家隊的領隊比亞荷夫便指出過現在德國的青年球員欠缺了不少傳控以外的訓練;而德甲現時為四大聯賽中唯一一個對非歐盟外援沒有限制的聯賽,是否是時候考慮在外援的限制上有所收緊?

最重要的是,路維可是才能在自己的23人大軍中容納更多不同元素? 他的Plan A未必為最完美,上面的例子所見也未必時常成功。那他有為Plan B和Plan C作好準備嗎? 看這屆的大軍名單,球迷很難放心。

今屆,八強將會是德國國家隊的盡頭。也是路維帶隊12年以來,首次進不了最後四強。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