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隊分析:賀芬咸 Part 1 | 論足球

二零一六年二月,拿高斯文接任賀芬咸主教練一職,以二十八歲之齡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德甲主帥。上任後,他隨即帶領第十七位的賀芬咸以第十五名完成聯賽,以一分之差逃過降班區。16/17 球季,拿高斯文更帶領球隊打入前四,成功獲得歐聯附加賽資格,只可惜在附加賽敗於利物浦腳下。直到今季,雖然魯迪、蘇利、華拿、托利贊等主力相繼離隊,但亦無阻拿高斯文帶領賀芬咸更上一層樓,歷史性地獲得直入歐聯分組賽的資格。以下文章將詳細分析拿高斯文麾下的賀芬咸成功背後的踢法和戰術。

由於資料較多,文章的篇幅較長,這篇分析會分兩部分上載。

《輪換的陣容但不變的理念》

坦白說,賀芬咸陣中的球員質素並不突出,大多都是寂寂無名的二三線球員。相信比起多蒙特,萊比錫,利華古遜等財力較強的球隊有點遜色。能力壓這些球隊獲得第三名,拿高斯文確實居功至偉。基於球員的戰術執行力,賀芬咸是以控球在腳和地面組織為主的球隊,但就主要靠較長距離的 Vertical Pass於中路入滲,同時亦相當重視位置的佔據和球員之間的互動,尤其是無球在腳的球員的位置和如何以不同的走動製造空位。除了場上的戰術,曾於大學修讀企業管理的拿高斯文曾說過,良好的球員管理(Man management)才是他成功打造一支年輕,拚搏球隊的要訣。他深信球員在場上的發揮,是建基於球隊內部氣氛以及互相尊重和信任。

在用人上,拿高斯文很重視透過輪換保持球員的體能狀況,但踢法和陣式上則較少變動。3-1-4-2是今季最常見的陣形,最後一關由包文把守,他是隊中唯一於每場聯賽正選上陣的球員。防線由隊長禾治(Vogt)帶領,左右中堅則主要由賀比拿(Hubner)和阿克樸古馬(Akpoguma)擔任。單防中一職主要派出基列斯治(Grillitsch)或年僅十九歲的佳格(Geiger)。舒候斯(Scultz)和卡達拿貝克(Kaderabek)分別是常規的左右翼衛。在陣形中,兩名翼衛主要佔據較前的位置,飾演接近翼鋒的角色,為球隊提供闊度和邊線的深度。而兩個進攻中場位置則由陣中主力卡拉馬歷(Kramaric),小將阿美利(Amiri),魯比(Rupp),和基列斯治分擔。前鋒有隊中神射手兼助攻皇烏夫(Uth),拜仁借將基拿比(Gnabry)沙拉爾(Szalai)和卡拉馬歷。兩名前鋒通常有頗清晰的分工,身材較高大的沙拉爾或烏夫主要作為Target Man 的角色,而較靈活和腳下功夫較好的基拿比和卡拉馬歷,則主要擔任輔鋒的角色,有較大的自由度墮後協助球隊組織。

《另類的陣形和進攻套路》

賀芬咸控球在腳時的陣形有別於一般主張控球的球隊。從圖一和圖二可見,拿高斯文並不重視中場中路的佔據。除了門將,三名中堅,和一名防中外,其餘五或六人也佔據著中前場的位置。在陣形中,兩名前鋒當然留在前線;兩名翼衛在邊路壓前,將對方的翼鋒甚至閘牽制;而兩名進攻中場的起始位置也在防線之間,距離前鋒約十米或以內的輔位。第一,這個佈陣令前場每一條Vertical Channel 也有至少一名球員佔據,而他們亦分佈於球場不同的深度。第二,透過防線之間空位的Overload,球員的活動能同時影響對方防線和中場線球員,從而打亂對方防守的陣形。假設普遍進攻中場只停留在對方防守中場的身前,他的走動主要只能影響最接近的防守者,即該名防守中場。但在賀芬咸的佈陣中,進攻中場和翼衛的活動不但會令直接對位的球員作出反應,鄰近的後衛也會被牽制,對手的陣形和防守的穩定性會較容易被打亂。第三,前場球員之間的連繫很強。當前場球員接應到從後衛的Vertical pass時,會有較多隊友在身邊支援,能立刻與隊友作出配合。例如從圖三所見,當卡拉馬歷接應了來自後衛的傳球後,鄰近有四名隊友能即時作出支援,更有機會在左路與阿美利和舒候斯配合,形成3v1或3v2的人數優勢。而且,由於中堅控球在腳的時間較多,這樣無疑能更有效地吸引對方上前壓逼,從而降低對方中後場的人數和緊密性,增加賀芬咸成功增奪第二點的機會。另外,球員佔據較前的起始位置能逼使對方中場球員縮後,將對方第一和第二條防線之間的空位擴大,令組織能力較好的進攻中場卡拉馬歷和阿美利墮後時,可有更多空間接應和派牌。

圖一 : 持球在腳時的陣形

基於這個特別的陣形和直接的地面組織風格,賀芬咸重後場推進較常見的方式有三個:一,由傳球能力不錯的中堅禾治,作出突破對方第一、甚至第二條防線的傳球(Vertical Pass),把球直接送到進攻中場或前鋒的腳下(圖三)。二,左右中堅利用翼衛壓前騰出的空間,運球推進至近中場的位置,再傳球到前場球員腳下(圖一)。三,進攻中場墮後至中後場的輔位或邊路,亦即是翼衛騰出的空間,接應中堅的短傳(圖二上)。

圖二 : 卡拉馬歷在輔位的墮後走動製造空間

進攻套路方面,基於球員選擇有限的情況下,賀芬咸的地面組織攻勢主要偏重於左路,並同時在右路製造Underload 的情況,令球隊的進攻套路更加多變。因此,佈陣時,拿高斯文會集中安排技術較好的球員出任左路的位置,以鞏固球隊進攻的軸心,例如基拿比是靠左的前鋒,卡拉馬歷擔當偏左的進攻中場。上述的兩名球員是隊中技術最好的球員,再加上盤扭能力强的左翼衛舒候斯,左路的配合成為球隊進攻的泉源。相反,右路球員的角色主要是支援左路的攻勢。例如,偏右的前鋒主要由烏夫或沙拉爾出任。烏夫走位靈活,把握力強,不時從中路以斜線走動到左路為球隊的攻勢增添變化。而沙拉爾則主要作Target Man 的角色,佔據中路和接應傳中。當攻勢較多集中在左路時,右路通常會出現Underload 的情況,令跑動能力强和速度快的右翼衛卡達拿貝克有較多空位作出突破或入楔。

圖三 : 前場佈陣的緊密性和人數優勢

《進攻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先前提及過,拿高斯文非常着重以球員之間的互動和配合製造機會。尤其是陣中部份球員的個人技術較參差,球隊在前場以短傳入滲的難度會更大,走動和默契的重要性亦因而提高。在賀芬咸的走動和配合中,有幾項元素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個元素是前場球員的墮後走動(Dropping movement)。先前提過,在陣地戰中,大約4-6名球員會徘徊在對手後防線一帶。對方的中場線多數會後移應對,寧願在中場暴露較多空間(圖二)。當中場出現空間時,賀芬咸的前場球員(多數是進攻中場)會墮後接應,把握空間組織攻勢。另外,除了隊長禾治外,其餘後衛如阿克樸古馬和賀比拿等人的傳球能力也較差。中場的墮後支援能為後衛製造較短的傳球路線,變相減低失誤機會,亦能大大減少後衛組織的責任。此外,墮後的走動能吸引對手跟隨,有機會降低對手陣形的緊密性和穩定性。例如圖二的兩個例子中,卡拉馬歷墮後的走動也分別能吸引對手的防中跟隨,在對方陣形中打開缺口,而隊友魯比亦無人看管。

第二個常見的元素是盲眼位走動(Blindside movement),為中前場球員製造傳球路線的基礎。當一名進攻球員處於對手的盲眼位時,對手要同時兼顧他和皮球的位置,在場上的反應能力會受影響。例如在圖四的兩個例子中,對方防中的視線大多會集中在皮球和持球者上,此時從對方盲眼位走位的球員就無人看管。此外,盲眼位走動與墮後走動亦有莫大關連。若進攻球員的起始位置是在防守球員的視線範圍內,防守球員能清晰地監察他的一舉一動,能即時對任何行動作出反應。相反,若進攻球員利用盲眼位,加上迅速的走動,對方作出反應再行動的時間會較長,這代表進攻球員有更多時間行動。

圖四 : 盲眼位走動

第三個常見的元素是邊路位置轉換(Wide positional rotation),即處於邊線與輔位的球員互換位置。基於球隊的佈陣,這換位主要在翼衛和攻中之間產生。時機方面,轉換通常是由翼衛帶動。不論在持球或無球在腳的情況下,當翼衛向輔位切入時,對方最邊的防守球員(翼衛或閘)理應會跟隨。這意味著對手防線的闊度收窄,邊路會出現空間。而原來處於輔位的進攻中場同時向邊線的空位移動再接應傳送。這樣的位置轉換,雖然簡單,但對製造空間和突破來說甚為有效。圖五的兩個例子分別展示了舒候斯無球和持球的走動,分別與卡拉馬歷和基拿比轉換位置從而收窄對方防線,為隊友在邊路製造空檔。

圖五 : 舒候斯分別在無球和持球情況下帶動邊路位置轉換

第二部分的分析首先會承接本文,談及賀芬咸持球時陣形和組織上出現的問題,然後會再討論他們的防守部署。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