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備球員比賽狀態欠佳的背後原因|論足球

後備球員比賽狀態欠佳的背後原因|論足球

當今職業聯賽賽程頻密,球隊一週要應付至少一場甚至兩場賽事。而我們先前亦探討過這樣頻密的賽程會令球員難以恢復,加上球員的傷病或停賽陣也是無可避免。因此,除了常規的正選十一人以外,在漫長的球季中,後備球員在陣中也擔當重要的角色。但是,當球隊要作出輪換或有正選球員受傷時,補上的後備球員表現可能會遠遜於預期。一般在不清楚實際情況下,很多人也會將問題歸咎於球員未能適應「比賽節奏」,但這個講法未有實質的理據支持。以下連結的文章,便探討了後備球員表現經常未如理想的原因。

首先,在球季中球員的訓練和比賽一般也是每週週期性 (Weekly periodisation)的形式進行。舉例一週以星期六的比賽作開始 ,比賽日後的第一和第二天,球員一般也會放假或只進行輕度的恢復訓練。這兩天是週期的恢復期 (Recovery Block )。踏入比賽日後的第三至四天,為了準備下週的賽事,球隊訓練的強度會增加,通常會達到與比賽相近或更高的水平,這兩天可稱為負荷期 (Loading Block)。而由於第七天一般也是下週的比賽日,球隊會在第五和第六天減低訓練強度(Tapering),讓球員可以最佳狀態迎接比賽。

對於正選球員來說,由於在週末需應付七十至九十分鐘高強度的比賽時間,以上週期的訓練量絕對足夠。相反,一般於比賽日只有三十分鐘以下,甚至沒有上陣機會的後備球員來說,這意味著他們一星期只有負荷期的兩天有機會進行高強度的活動。更甚的是,由比賽日前兩天的Tapering 開始至比賽日後兩天的恢復期,後備球員會連續五天缺乏高強度活動。這樣的訓練頻率甚至與業餘球員相近,會導致球員的身體狀態和體能嚴重倒退。因此,與其說這些球員未能適應比賽節奏,實況是由於高強度訓練不足,令體能狀況根本未能應付高強度的比賽。

面對這樣的情況,常見的處理方法是為後備球員進行額外的高強度訓練,以保持他們的狀態。而作者則建議進行兩種訓練:一,模仿比賽的訓練,甚至友誼賽。二,體能訓練。而這些額外訓練的目標是希望球員能達到一般比賽的活動量,和整個訓練週期的活動目標,如總跑動距離、高強度跑動距離和循環次數等等。而這些訓練應盡快在比賽後進行,以免球員未能及時恢復。多項研究顯示,球員在模仿比賽的訓練,甚至友誼賽中,他們的活動對體能負荷通常也不及競爭性高的比賽。例如球員在訓練中的最高衝刺速度平均只會達比賽的82%。因此,除了模仿比賽的訓練外,加入體能訓練如衝刺和力量訓練可以令球員應付更接近比賽水平的體能負荷。

最後,上述情況雖然普遍,但也不可忽略其他原因的影響,如心理狀況等。而且,現今的足球訓練和分析漸趨科學化,相信大部份頂級球會也意識到上述的問題。雖然如此,高水平賽事中,些少分野就足以改寫戰局。如何準確地拿捏對後備球員額外訓練的安排和內容,以及體能狀況數據的運用和分析上的準確性,對他們來說仍是一項挑戰,這方面的分野就可為球隊在比賽中帶來優勢。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