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SportsYeah 體嘢

以高大中鋒破密集防守的誤解 | 聞西

以高大中鋒破密集防守的誤解 | 聞西

“對着鐵桶陣一定要用高中鋒破密集”,一直都是球迷對足球的誤解。其實只要看看曼城的阿古路和捷西斯,或巴塞再用美斯打前鋒,高普放走賓迪基用法明奴,萊比錫用添姆雲拿和開始有正選的奧古士甸,馬體會用慢慢上緊力的安祖-哥利亞和基沙文,其實不難發現個別名帥在權衡下對前鋒破密集的要求。

關鍵不是高空波,因為高空波其實從來也非高效率的進攻。說對著3中堅和密麻麻的防守,無高中鋒點算? 如果對方三名中堅釘實你一位中鋒,其實中鋒一樣難有作為。關鍵,反而是禁區入面的進攻點或接應點。

除了迪亞高-哥斯達和哈利簡尼等極少數的高大中鋒,站樁型中鋒普遍都有一些常見的問題: 流動性低,企死禁區中間和隊友換位拉扯空間的能力弱;前場迫搶的能力較差;以及如果有機會作快速反擊,他們的貢獻不大。例子其實也很多,如馬里奧-高美斯、伊巴謙莫域和基奧特。

變相,多打一瓣高空波,卻又少了另外幾瓣。權衡下,特別一些偏重高位防守以求盡快採取主動的教練,都會偏向使用一些屬老鼠仔型的前鋒射手。哥迪奧拿當年以美斯為偽9、大衛韋拿和柏度作兩邊的輔助,放棄使用伊巴謙莫域,獲得空前成功。亦大概啟蒙了各教練對前線的使用。當然,如果可以有迪亞高-哥斯達或哈利簡尼這類打到幾瓣波的就另作別論。不過這類的中鋒實在少之又少。而美斯任箭頭(偽9號)可以這樣成功,也非其他前鋒可以比較。美斯的破密集方式,是無論在大小範圍都可以以一過四,還要頗輕描淡寫。一人之力可以令對方的防線由”密集”變得”不密集”,當世也只有他一人。

說到這裡,只想說”高中鋒是破解鐵桶陣的唯一方法”是一個謬誤。假設你出個1米9中鋒,對方如果有三名1米95的中堅呢? 鬥身高,意義其實在哪裡?一腳吊埋禁區,搏頭槌頂到,其實向來都並非高效的攻勢,接着對方便很多機會打反擊。

不是抹殺了高中鋒的功用,但確實破密集並無一個明確和獨一無二的方法。

但從近年球壇各名帥的取向,破密集的大方向並非是高大中鋒,而是禁區內的攻擊點。簡單說,如果禁區內接應點的數目越多,便起腳機會越大。曼城以阿古路和捷西斯打雙箭頭,在英超面對對方密麻麻的防守一樣所向披糜,再一次看到高中鋒並非最關鍵。你可能會說”他們打雙箭頭嘛”,但首先,唔好將位置看得這麼死。其實現在需現很多球隊依然以4-2-3-1或4-3-3為主導,但是實際的跑位,也會出現一個”偽雙箭頭”的打法。

如曼聯、拜仁、多蒙特,他們進攻可怕之處並非他們的中鋒,而是除了一名”正前鋒”外,禁區也會出現其他後上的其他”正前鋒”,即所謂的第二點甚至第三點。曼聯的麥希達恩或華舒福常出現在禁區內/附近,後備出費蘭尼也會有功用;利雲度夫斯基外,湯馬士-梅拿和維度的後上插入也能打亂對方禁區內的防守部署。多蒙特除了奧巴美揚,也有普利錫、耶莫蘭高、麥斯-菲臘等,當然無傷病的萊斯也是這角色的極佳人選。

而拜仁或多蒙特,在德甲也是差不多每場也會面對密集防守,他們的中鋒(無論利雲度夫斯基或奧巴美揚)也非太擅頂,靠的就是第二點甚或第三點的攻門。禁區內outnumber對方防守球員,才是破密集的大方向。但如何做到平衡? 就好看教練的功力和個別球員的質素。

記得德國隊在2016歐洲國家盃因為進入四強缺少了馬里奧-高美斯,所以”鋒無力”。但路維只是說了: “問題不是缺少了馬里奧-高美斯沒有一個中鋒;反而是缺少馬里奧-高美斯後,禁區內沒有足夠的攻擊點。” 確實,沒有了高美斯,梅拿從以往是第二點進攻的人選變為多移入禁區後,無論是奧斯爾或戴斯拿也沒有在禁區出現。

外人看著覺得梅拿擔任不了前鋒,其實真正問題是禁區內從沒有出現第二點(或一個偽雙箭頭的情況)
梅拿在2014年世界盃8強之前, 球隊收起高路斯,也一直是梅拿任前鋒。那時卻在三場分組賽轟入四球。分別在如那裡呢? 便是後上的第二點支援,當時”左翼”的古沙也會多進禁區執漏。

中鋒要和中堅鬥高是謬誤,如何利用禁區內的接應點才是進攻的關鍵。愛華頓的問題不是沒高中鋒,是禁區內從沒有出現第二點(或一個偽雙箭頭的情況),是前鋒球員能力不足;利物浦如進攻出現問題,也不是沒高中鋒,而是禁區內太少人後上執漏和作接應點,個別球員把握力不足的問題也被這放大。如果禁區內有第二點猜順了才在更舒適的環境下起腳,可能在把握方面又有所不同。

“對着鐵桶陣一定要用高中鋒破密集”,其實一直是球迷對進攻的誤解。很多名帥也在正確的道路上,只是各人在進攻人數的分配上有所不同。所以鬧為何哥帥、巴塞、高普(利雲度夫斯基/奧巴美揚其實也是攻擊中場或翼鋒出身)等為何不買柱躉中鋒的,其實他們並非太低水平或固執,只是在種種權衡下作出的決定。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