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我們業界痛失了一位年青同業,在此我作出深切哀悼。根據報章報導,同業除了是一位物理治療師,亦是一位三鐵選手。一年前曾於比賽中頭部嚴重受傷,要於深切治療部留醫。事隔一年,同業受創傷後遺症困擾,最後選擇輕生。筆者希望藉這一次不幸事件,讓運動者了解創傷後遺症的存在,並認識部份解決方法。
筆者是一位物理治療師,於運動心理學這一個範疇上絕不敢班門弄斧。這篇文章旨在分享我於課堂上的所見所聞。於歐洲進修的時候,其中一科必修課是運動心理學,講者是英超球隊的運動心理學家。他介紹運動心理學深入淺出,並認為運動心理學簡單如「ABC」:
A代表情感(Affection)
B代表行為(Behavior)
C代表後果(Consequence)
情感會影響行為,行為會帶來後果。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去改變運動員的想法(情感),令到運動表現(行為)更佳,最後得到好的結果。
以下是受傷者常見的心理問題:
受傷者常見行為:放大自己的弱點/傷患
跟大家作一個實驗,你嘗試一下於房間內緊閉房門,關掉收音機與電視等會發出聲響的電子儀器,然後閉目十秒……好,十秒過去了,你剛剛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我曾與一班田徑教練進行這個實驗,有的同學聽到鐘聲,有的同學聽到冷氣機聲,有的同學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其實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是會有排位,你往往會把注意力放到你認為是最重要的事情上,所以當你在工作、聊天的時候,你不會察覺到房間內有冷氣機聲、鐘聲,甚至是自己的心跳聲。受傷後的朋友往往會把注意力放於自己的傷患上,把弱點放大,經常記掛於心上。久而久之,就會經常覺得自己還未準備好,例如膝部的強度仍然未夠,或者做某個動作的時候會力不從心。歸根究柢,這是信心不足的表現。當然,我不排除傷患復健仍然有不足之處,令到身體仍然未能適應劇烈運動。可是如經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檢查後,發現力量、柔韌性、平衡都達至滿意水平,但仍然未能適應劇烈運動,就有可能是信心問題。
解決方法:
(一)剛重回運動時先依靠護具提升關節穩定性和信心。但請謹記,長期使用護具或許會使肌肉產生惰性,影響肌肉強度,所以重回運動一定時間,信心開始累積的時候便要嘗試放棄使用護具,這樣才是上策。
(二)比賽前總會胡思亂想,不妨加長熱身強度與時間(於熱身部份加上動態伸展),身體忙碌,便會減少胡思亂想的機會。
(三)比賽前不妨花五分鐘時間做一些深呼吸,放鬆運動,並盡量想像一些好的比賽畫面。因為緊張與急躁,會令到頭腦運作得不清晰,打亂了比賽的部署,並且會增加受傷機會;再者,負面的情緒會讓你在意於教練與隊友的小動作,認為他們對你的表現「指指點點」,縱使現實並不是如此。所以,先作五分鐘深呼吸放鬆運動,以平常心比賽,效果會比戰戰競競更好。籃球名人堂教練Larry Brown曾經講過,打籃球最重要的是Play Hard(勤力), Play Smart(有頭腦), Play Together(團結),最重要的是Play Fun(有樂趣),這一套道理放諸任何運動也合適,懷著放鬆的心情運動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3.5億抑鬱症患者,而最嚴重的抑鬱症可引致自殺。傷患正如一個旋渦,有機會把大家捲進抑鬱的陰霾。預防勝於治療,大家可以參考以上方法自我或幫助朋友開解。若然心結仍然未能解開,請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求助。
TED
物理治療師
***你的讚好與分享是我的寫作動力***
以上意見只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請向醫護人員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