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駁偶像艾芬堡 ! 德甲,請不要隨波逐流 | Nic
艾芬堡(Stefan effenberg)在球員年代,雖然為一匹脫韁野馬,能攻擅守加上身材腳法優異,確實是一位極被低估的最頂級球員,也是筆者的一位超級偶像。
球員年代後的艾芬堡,有在德國當地電視台任足球評述員,在報章雜誌寫專欄,也曾在德乙柏特邦短暫任過主帥但失敗而回。最近艾芬堡向傳媒表示: 「看着PSG、巴塞、皇馬、英超各隊的消費能力,拜仁慕尼黑也會脫離歐洲最強之列。」
如單獨談論拜仁慕尼黑,不如宏觀點看整個德甲。「50+1」制度應否保持在德國當地惹起爭議: 一方認為需要抵抗外資及聯賽要保持健康的生態環境,另一方則認為如德甲繼續以「50+1」制度令外來投資者卻步,會令德甲球會難以有突破。
其實沒有對與錯。
但德國足球近年的進步,認真點看,間接也是有賴「50+1」幫助。少外資令德國沒有太多土豪球會,每季也有很多年青球員甚或本地青訓從中受惠。像以往的奧斯爾、候姆斯、萊斯、馬里奧高美斯、候維迪斯、紐亞到近年的里萊-桑尼、達史迪根、戴斯拿、蘇利、添姆雲拿、布蘭特等,都能夠在很年輕便在球隊擔任極重要的角色。如果從來沒有「50+1」,外資令球隊大灑金錢在轉會市場,球員能否在18-21之齡便能擔當球隊主力? 德國國家隊又能否在2014年奪得世界盃確成疑問。
當然,其他國家的球會有外資入主富豪化,又是否一定長時期持續成功? 樸茨茅夫、摩納哥和馬拉加的例子,也說明未必一定如是。德甲如果有自己一套保證球會財政健康和對國家隊有利的模式,德國足總又為何一定要隨波逐流?是否每個聯賽都以錢行頭才會成功? 為何每個聯賽都要有同一特色、甚至同一的營運管理? 人們說不進則退,但筆者依然堅持聯賽的特色、文化和精神是要保留的。
也許有人說拜仁是拜超,但隨着拿姆和沙比阿朗素的退役、洛賓和列貝利已踏入34歲的球員黃昏之年,相信未來情況也會有變。
個人覺得雖然PSG和曼城有油王入主,但是足球不是以班主是否係油王而介定。拜仁如果能吸納本地最佳的球員,加上1億青訓中心的啟用,其實也未必要被看得這樣淡。依然相信德國青訓是世界球壇最佳之一的,為甚麼總要覺得隔離的飯一定更香?
而近7年自艾拿巴後便沒有青訓產品在一隊站穩陣腳的尷尬局面,也是時候要改變。「拜仁沒有外資便會被列強拋離」,其實與「為甚麼老豆不是李嘉誠」有異曲同功之感。
反駁艾芬堡的,是近三季兩入歐聯決賽的祖雲達斯,除了希古恩,其實他們的正選班底也不是甚麼天文數字的收購。如果球探系統配合、加上青訓有成效,拜仁也一樣能像祖雲達斯般站在歐洲的最高峰。
上兩季歐聯冠軍皇馬,其實自施丹執教後已經大大提升了青訓或他們半製成品的使用,甚至擔任主力。卡華積、拿祖、艾辛斯奧、伊斯高、華斯基斯等,也有很多的上陣機會; 而今夏簽入的「重磅收購」,由畢迪斯加盟的中場塞巴路斯(Dani Ceballos)和由馬體會來投的左閘菲奧-靴南迪斯(Theo Hernandez)也非甚麼超級球星,兩人都是潛力股。而上季外借到德甲的兩位年輕人華利祖(Jesus Vallejo)和前鋒馬約盧(Borja Mayoral), 今季也被施丹回收並在一隊有一席之地。反而,他們曾經的8000萬歐元收購已被外借走。近幾年漸漸洗脫了土豪風格的皇馬,在施丹帶領下不再求大牌,成績也能穩步上揚。為甚麼拜仁一定要行PSG或曼城路線才是成功?
至於德甲的其他球隊,如可以在青訓上不斷加強,也可以製造些意外。多蒙特在高普年代,便是以當時尚未打響名堂的候姆斯、舒姆沙、哥斯萊斯、香川真司、古沙、萊斯、利雲度夫斯基等青訓產品或半製成品在聯賽及歐洲球壇打出一片天空,也兩度壓倒已有洛賓、列貝利的拜仁成德甲冠軍;摩納哥每季被拆骨,但無論在法甲或歐聯賽場也是有威力的,去季壓倒PSG成聯賽冠軍也不是靠大牌球星(當然他們現在已經是)。而全隊正選陣容以低於9000萬鎊打造的熱刺,已經連續兩季在英超排前三,也說明並非一定油王入主就能有成績。
除了拜仁外,德甲球會不能給予拜仁壓力,不是因為財力不足。反而有些像去季的恩高斯達特、法蘭克福或奧格斯堡,不太相信德國青訓,選擇組成”聯合國”球隊,從非洲南美找僱佣兵,卻得不到太好的成效。看看多用本地青訓的萊比錫、科隆、哈化柏林、賀芬咸和弗賴堡等,去季卻給人驚喜,全數在聯賽前列。再次說明,德國球會如果肯用心重用本土出產,其實可以是出路。一些資源較好的如萊比錫,史浩克04,禾夫斯堡,甚至近年積弱的漢堡,也可以視之為出路。怕拜仁挖角? 其實認真想,如果像摩納哥般每年都出產大量球星,怕甚麼? 如果另外17隊都齊心造好青訓,拜仁由能從各隊中挖走多少? 其實問題是不夠團結。怕給人挖角的,往往就是青訓其實未夠好的球會。多蒙特近年也有這問題。
德甲球會在歐洲賽場的競爭力,在不久的將來如果有所下滑,相信部份球迷(現在還是少數)又會高呼要廢除「50+1」制度。但筆者的立場堅定不移:每個國家的足球特色、文化和精神是要保留,隨波逐流並非良策。如果每個國家、每個聯賽,都是一式一樣,都只是希望有油王打救,有問題不經思考就諗住用錢解決……還會是你樂於看到的嗎? 如果這發生在德甲,即使有一德國球隊能踏上歐聯之巔,我作為德甲球迷也不會感到開心,反而會對德甲感失望。
你只要看一看英超有外資入主之後,球會大手買人,英格蘭本土球員或青年球員上陣比率達五大聯賽最低。其實從青年錦標賽所見,如世青杯,英格蘭的成績不比德國差。球員欠的從來都只是機會。
50+1的保留,德國足總相信也有從國家隊的角度出發。如果外資湧入卻犧牲了國家隊成績,聯賽與國家隊,我相信德國足總選擇了後者。西甲的畢爾包為何這樣「白痴」,球隊只肯用巴斯克人? 他們不知道成績會有所限制嗎? 但是很多時,考慮足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比成績更為重要。
最近在社交網看到這一段,頗為認同:
「權力與金錢遊戲,扭曲足球發展,破壞球會正常健康成長,本末倒置!
真心慶幸德國人的人性化人情味,德國聯賽會及球會多年來一直的運作不會過份胡作非為,一向實事求是。
當世界球員身價越走越瘋狂的不合邏輯不合理性的時候,仍然保存自己管理制度,正確價值觀,獨善其身。
說到底,球會與球迷相互尊重,人文精神理念正確,制度完善合理。所以希望德國足球聯賽繼續保持”50+1制度”,真心球迷才是一間球會真正的資產,德國足球是屬於真球迷,不是一群富貴的玩具!
#物極必反
#支持德國足球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