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個睇波,常聽到評述員用「濕水攬核」或「老鼠仔」來形容一班矮小、重心低、走位入楔靈活、具極強竄擾力和射手觸覺,並擅於搶點的攻擊球員。其實「濕水攬核」這形容詞有時用在攻擊中場也可以,但這文章將會特別講到一班前鋒射手。
筆者在90年代初開始留意足球。在1990年世界盃,對四位射手的印象特別深刻,他們分別是: 意大利的射手史基拉斯(Salvatore Schillaci),喀麥隆的38歲老將前鋒米拿(Milla),西德的「金色轟炸機」奇連士文,及英格蘭的連尼加(Gary Lineker)。史基拉斯為當屆射入了6球成為1990年世界盃的神射手。其後有線還有賴汝正、何靜江和Keyman馬啟仁評述日職的年代,史基拉斯在效力的磐田山葉也是入球如麻的神射手;老將米拿就是喀麥隆的秘密武器,下半場後備上陣常射入關鍵入球;留意奇連士文和連尼加就是因為他們都是樣貌極俊美的美男子,而爸爸喜歡英格蘭我喜歡西德,而他們就是兩隊的主力射手。
史基拉斯
連尼加
記憶中,當時還是小孩的我對四位前鋒有的共通點就是「嘩,又係呢個入波既?」而他們的踢法就是不花巧,門前捕位有觸覺,擅於入揳搶點,令他們在大賽成入球保證。也有人說他們當中有個別是「死雞王」,只是踢一腳波…….但在我而言反正他們能把球射進網窩就可以了。
而這四人中,除了奇連士文,另外三位前鋒都是身型矮小(1米76或以下)的觸覺型前鋒。從90年代初到中後期,一大班崛起的前鋒裡,也有不少稱得上是「濕水攬核」。有些在禁區來捕位能力較強,如科拿(Robbie Fowler),基斯頓(Ulf Kirsten),森莫蘭奴(Zamorano)和「曼聯黑雙煞」之一的約基;有些腳法和走位意識同樣出眾,如白必圖,艾蒙度和羅馬里奧;也有些具速度,如「曼聯名叔」米高奧雲,在華倫西亞及拉素有傑出成就的哥迪奧-盧比斯(Claudio Lopez)和德國在黑暗期的射手紐維利(Oliver Neuville)。
紐維利
這些一代的經典射手身材都並不高大(全部1米78或以下),甚至個別如羅馬里奧更只有1米67的身高!其實從傳奇射手如葡萄牙的尤西比奧及西德的「轟炸機」蓋特-梅拿的成功證明,「濕水攬核」型的前鋒在千禧年前確實有不少成為球壇千秋萬載的前鋒經典。
過了千禧年,當然也有迪科爾,小豆,「西班牙陳7」大維韋拿,迪維斯,基沙文,甚至阿古路這類頂級的矮小殺手…..但以往在球壇甚吃香的「濕水攬核」在球壇只是小數(美斯更可能踢任何位置也不會差得去邊)各球隊在2000年後都漸漸用上單箭頭戰術。因為戰術演變,單中鋒的要求很多,球隊要求前鋒是「全餐」。又既要有身位可以在禁區內擔位、停波、開路;又要有搶點能力,又可以到中場和兩邊幫波做策應,最好當然就有埋腳下功夫,同有一定制空力。這令以往只在禁區才有威脅的禁區之狐或濕水攬核更困難。
要求咁多,令到2000年後夠有象徵色彩的前鋒其實也不多。有齊晒以上特點的有朗拿度、杜奧巴、高路斯、雲佩斯、蘇亞雷斯和賓斯馬等。所謂全餐,就是要有柱躉式中鋒的制空力和身型,又要有「濕水攬核」的竄擾力和觸覺,又有埋中場的腳下功夫和策應能力。
無全餐中鋒?咁要看教練的取捨。他們選那一類前鋒,最緊要當然是該球員的入球產量。也許射手不應只看入球數字,但如果無一定入球數字輔助,今時今日又難令球迷和各媒體減少口誅筆伐的壓力。「入球保證」也是阿古路和小豆等非全能射手,一直能在球壇有席位的重要原因。
下一位「濕水攬核」:山齊士
阿仙奴最近用上山齊士踢正前鋒,在一片質疑聲音中,山齊士在今季6場踢正前鋒的比賽中交出5入球和3助攻的亮麗成績表。這也令球迷和傳媒漸漸閉嘴。其實山齊士是可以踢正前鋒的,但他任正前鋒的話,身旁或身後要配合一名入揳或搶點能力較強的球員輔助(如藍斯、禾確特)。
一名強力中鋒能不時牽引兩名中堅,因為搶第一點的能力較強又有身體質素上的優勢;山齊士任正前鋒,欠身高欠衝刺力,搶第一點已經困難;如禁區內(十二碼範圍), 連執第二點的球員都無,入到對方三閘線的進攻就只限於小組滲入…..兩邊傳中基本上全無實質威脅。所以一向認為,山齊士並非不能踢正前 (如智利國家隊所見);只是在現有阿仙奴前場配置上要配合。因為前場會需要一個類似interchange的踢法,不停用換位和後上插入擾亂對方防線,便能激活山齊士踢前鋒的能力。也許,山齊士並非全面,場上表現踢正前鋒也有一點點沙石,但在現有配置下就能入球。這是令大家對他踢正前。
現在為求保證中場有足球球員,令單箭頭戰術普及。也許只有戰術上多作後上入揳和換位擾亂隊手中堅,幫助前鋒在禁區執「第二點」,減輕前鋒壓力…..「濕水攬核」或老鼠仔型的前鋒便能有作用。山齊士踢正前鋒,令球壇多了一位出色的「濕水攬核」、老鼠仔型的射手。但下一個會是誰? 外借西維爾的維亞圖,萊比錫的添姆雲拿,定還是加盟PSG的奧古士甸?
無論如何,懷念「濕水攬核」橫行的年代,希望現在也多些出產這類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