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為知己難為敵:曼徹斯特打比的歷史淵源(上) |尋找簡東拿

曼徹斯特雙雄:曼聯和曼城,均誕生在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浪潮。這不僅是兩家球會在綠茵場上的競逐史,而是一部工業城市的興衰史。恩怨的厚度,遠遠蓋過迪維斯對費格遜的積怒,和曼聯球迷對noisy neighbor的憎恨。不過,兩軍早年的對立其實並不明顯,有時候反而會互相幫助。

一條鐵路、一條運河,改變了曼徹斯特的命運。她本是一座紡織業基地,但是所需原料必須經由利物浦的港口(Albert Docks)運送,而當地徵收的碼頭用費使產品造價昂貴。正因如此,世界上第一條客運鐵路──利物浦至曼徹斯特鐵路在1830年啟用。1894年,耗資1億英元的曼徹斯特運河建成,使曼市商品能直接經大海往世界各地,把曼徹斯特的巨大經濟能量釋放出來。

工業革命為足球運動的崛起帶來契機:工人階級的壯大、工運造就工時縮短,使群眾有了餘暇投入足球。但是,工業革命未能妥善解決勞工的生活待遇,使他們只能沉迷酗酒。

因為工業化,曼市加速鐵路舖設,蘭開郡和約克郡鐵路公司(Lancashire and Yorkshire Railway)的工人在位處市郊的紐頓希夫(Newton Heath)建立足球隊——曼聯的前身(1878年);因為工業化,工人擠擁在市區工作,但勞動環境和生活條件依然惡劣。聖馬可(St.Marks)的教會人士建議借助足球運動,讓西戈頓區的工人遠離酗酒和暴力,於是成立了St Mark’s (West Gorton)——曼城的前身(1880年)。

毫無疑問,曼徹斯特市的本地居民通常只把曼城作為代表本市的球隊,因為曼聯只是由一群居無定所的外來工人組成。不過在20世紀初,越來越多人支持「大曼徹斯特郡」作為和「倫敦郡」並駕齊驅的行政區,形成「曼徹斯特打比」這概念。

1881年11月12日,雙方舉行首次打比,而記者報稱這是一場氣氛愉快的比賽。1889年,在海德路(Hyde Road)地區附近的煤礦發生爆炸,造成了23名工人的死亡。由St. Marks演變而成的Ardwick A.F.C.和Newton Heath L.Y.R為災難籌款,特意舉行義賽。

二戰前雙方歷史中值得記下的兩筆,就是梅利迪夫(Billy Meredith)為首的一眾曼城球員,因為收受會方的奬金,被嚴令轉會,結果選擇到曼聯落班(1904年);麥勒諾(Ernest Mangnall)不忿曼聯管理層對他任教成績不佳施壓,憤而出走曼城,並且超越曼聯(1912年)。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所謂「曼徹斯特打比」,氣氛並不緊張——曼徹斯特的球迷經常輪流捧曼城及曼聯的場。而且,二戰時期奧脫福球場被德軍炸毀,曼聯更會借用曼城的緬恩路(Maine Road)球場比賽。

曼徹斯特雙雄的功勳主帥:Ernest Mangnall

1910年的Billy Meredith

1958年的慕尼黑空難,使正在起步的曼聯遭受沉重打擊(以鄧肯愛華士為首的8名球員罹難),亦使前曼城門將、當時為報館記者的Frank Swift意外死亡。因此,雙方亦共享歷史苦痛,這遠非後世拿空難事件取笑曼聯的一小撮曼城球迷所能感受的。

雙方對立的氣氛形成,是六十年代後期的事情。藍月亮和紅魔鬼幾乎在同一時間稱霸,注定成為爭冠路上的冤家。

體嘢編輯部

資訊浩瀚;東張西望。 竭盡所能;深入求真。 企高一格;全新體法。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