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再次縮皮,引來球圈及社會有所回響。雖然其縮水原因已說明為主要金主因與球會方針有別而離開,但種種猜測也避免不了。不過,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與其食花生推其縮皮原因,倒不如探討在現有機制下,為何球隊退賽、縮皮等事係不斷地發生。
由八十年代的精工、寶路華,九十年代的依波路、奇利寶流浪。千禧年代的星島及二合(退出球隊太多,只列舉一些較有名氣的球隊)。全部都因班主不再支持球隊而退出聯賽。當中原因亦多不勝數,如不滿球證執法,但更多的是班主或贊助商不再注資而退出。由此可見,班主是把持著一隊球隊的命運,亦係香港足運停濟不前的原因之一。
在香港,搞足球是一門蝕本玩意。但為何既有人辭官歸故里,亦會有人漏夜趕科場?全因一個「權」字。在足總架構內,每間參與賽事的球會代表(多為班主)都有投票權,係選出香港足總主席及各其他職位的關鍵。而在這個制度下,亦產生了一人手執多票的情況,亦導致了足總庸碌無能的情況。
再者,在沒有審查的情況下,只要你有資金,或是有人橕腰,都可以成為班主。而沒錢的班主或球隊負責人,只要有人投資營運球隊,他們不經查證就卻之不恭地接受。因而亦衍生了不知從哪來的資金注資某球隊後,球隊成績就會被操控,一場比賽要幾多球的情況雖然沒有明張目膽地出現,但略為資深的球迷,看到球隊的表現,也能輕易看得出球隊有古怪。筆者曾為愉園球迷會的幹事之一,2013年球季的假波事件,仍然記憶猶新。
其三,班主喜惡決定球隊命運,在香港球壇已是常態。筆者較早前提到,在香港搞波是蝕本生意。但每年還是有班主愛燒錢搞波,為的是除了權之外,還要面子。但在香港足球蕩然無存的制度下,球場內外的不公執法與爭議屢見不鮮。不少班主亦因為制度不公下決定退出,試問,球員突然間失去球會,他們還如何對留在球圈發展有信心?
總括來說,在香港。班主主導的球圈生態。無論對球會、球員還是聯賽都只是有弊無利。球員擔憂生計朝不保夕,自然沒太多人會願意留下發展。老生常談,還是那句。要香港足球發展順暢,不是用金玉其外的超級聯賽、不是香港隊有著暫時的好成績而將故有的老問題蒙蔽。而是要將那一套利益為主的舊制度連根拔起才有救。不過,在傳統的劣根性下,暫時來說……難!